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四千零六十五章 ‘分布式增强’技术

有技术框架下做颠覆性突破,比另起炉灶风险低得多。”

听到李建明的画,不管是在座的专家还是海军方面的领导都不由的点头认可。确实,这种在老技术上面的推陈出新更加获得军方的青睐,也更适合军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因为军事技术创新并非追求技术的华丽展示,而是切实解决实际需求。

这些看似保守的决策背后,是军事装备研发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精准平衡了安全与突破,毕竟任何改动都关乎生死存亡。

比如航母甲板防滑涂层历经七代更迭,始终以环氧树脂为基底。再比如某新型大的垂发系统沿用 052d的接口标准。

从工程视角来看,现有技术框架如同坚实的“安全网”。以某新型超级电容模块为例,其复用综合电力系统的配电总线、减震标准与舰体接口,使得至少 50%的验证工作无需重复进行。

对比全新型能源系统,仅舰体结构兼容性测试就需耗费 24个月,而海军中期改造计划仅有两年周期,现有框架的优势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再有就是可靠性,这是军工装备的生命线,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决定一款装备好坏的基础和红线。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比如某国的“猪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因同时集成全电推进、电磁炮、新型雷达等全新技术,故障率高达 70%,沦为“海上移动靶场”。

反观吴浩他们,将石墨烯电极、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嵌入成熟的柴油机组-电容-电池架构,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确保基础功能稳定,又逐步提升性能。

此外,相关数据也能印证着这一策略的有效性。

根据 nasa统计,全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装备部署,平均耗时 15年,失败率超 60%;而基于现有框架的创新,平均周期缩短至 5 - 8年,成功率提升至 85%以上。

而吴浩他们这项技术,本身就已经研制成功了,成熟度很高,完全可以投入实践应用了。

(本章完)

不想错过《军工科技》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