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01章

灾民的安置,最好还是就近,现阶段前后套都没有开发完成,利用这些迁出灾民进行开垦,投资也较小。

王同春倒也不是那种极为顽固的保守地主,1903年,清政府搞"移民实边",迫令王同春将所属之农田、灌渠交给清朝政府。他最后还是将数十年所凿之渠道和所置之田产一并交官,而官方仅给赏银1.5万两,他也还是认了。

因此听说吴川亲自登门,他倒是立刻带着家人在门口恭候,丝毫没表现出自己的不满。而吴川一见面就向王同春表示了祝贺道:“王老,你主持的新皂河渠今年建成,我是一直都想来看一看的。对于河套的水利建设,你是有功之臣。”

王同春听后心情就更加舒畅了些,他一边小心的和吴川握手,一边则摇着头说道:“新皂河渠的完成也不能算是我的功劳,革命委员会派出的那些工程师、技术员和机器,也是出了大力的。吴主席,里面请…”

吴川在王同春家中和其交谈了一个下午,几乎没有提到土地改革的问题,主要谈论的内容是关于河套地区的水利建设规划。第二天上午,王同春带着吴川参观了河套的八大干渠,当然是坐着飞机在天上看的。

也就在这个时候,王同春指着下面的渠道心情愉快的说道:“过去我最多也就是骑着马观看地形,最好就是下雨天,水流顺着地势自动流向低处,平日里看不出的高低,雨天都能一目了然。但是现在,那些技术员拿着机器观测然后制成图纸,还能飞上天空观看整个开渠的地形,我过去是想都不敢想…”

吴川透过飞机的舷窗向下望着长短不一的灌渠,也微笑着说道:“王老说的不错,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都发生了。而这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在于人民的劳动,没有人民的劳动,我们就制造不出这些机器,自然也就不能完成过去无法完成的工作。而要想人民积极的去劳动,那么就应该让他们为自己而劳动,王老您在河套开垦了这么多条渠道,应该比我更懂这个道理吧?”

王同春脸上的笑容一僵,接着便期期艾艾的说道:“我不是反对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我觉得这个政策是好的,毕竟当初我们这些人来蒙地开垦,也是为了拥有自己的田地。

但是现在,农业委员会丝毫不考虑渠主的投入,一点补偿都不给就把田地分给佃户,然后水利方面也没有了统一规划,各个生产合作社各自为战,私下里拦渠围坝。这样下去,不仅新的渠道开不出来,就连旧渠恐怕也很难保住了…”

吴川听完之后,微微点了点头说道:“王老你这话说的是对的,河套地区确实和内地不同,没有水利就没有农田。我们主张耕者有其田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农业生产力,不是为了搞绝对的平分主义。我回去后对于黄河灌溉区的土地改革会进行重新探讨,不能出现您说的这种情况。

当然,在开发河套灌溉区的规划上,我认为私人不如集体,集体不如国家。就目前河套的开发情况来看,个人和集体的能力,其实已经差不多到了尽头。接下去,只有在国家的投入规划下,比如像您说的抬高黄河的水头,从而建立一首制,就能增加更大的灌溉区域。我觉得这个想法确实不错。

其实我们革命委员会也早就谈论过在黄河、长江建立大型的水利枢纽,把这两条大河利用起来。您要是有时间的话,不如去东北看看丰满水电站,那个建立在松花江上游的大型水坝,不仅解决了上游的航运问题,还解决下游的水患和提供了大量的电力。

如果能够在黄河上建立几个大坝,我看这片塞上江南就会变得更大更富饶…”

对于吴川所描绘的蓝图,王同春大为心动,在获得了吴川对河套土地改革重新调整的承诺后,他也就向吴川承诺愿意帮助一些灾民在河套安顿下来。王同春在河套地区的威望确实不小,在他出面后五原很快建起了灾民安置营地。

不想错过《火热的年代》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