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07章

本,成为世界第三大商船队,为305万吨。

当然,在扣除了德国租借的船只吨位后,中国就跌落到了日本和法国之后,成为了世界第五大商船队。当然这对于德国来说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租借给中国的商船让德国航运业保存了更多的元气,至少他们现在还能保有战前五分之一的商船吨位。

不过对于李子初来说,经历过了战争时期的高度景气之后,他自然是不会满足战后的低速发展的。更何况他和日本的那些资本家不同,那些资本家可以把战争景气中赢得的红利用于自己的挥霍,但是在他身后可是有着一个强力组织在监督着他,如果他想要耽于个人的享乐的话,那么就会有人要求把他踢出董事会,让其他人来经营公司了。

李子初可不希望离开现在的位置,这是他过去和未来都不可能再拥有的地位。因此他积极跟上了吴川提出的继续前进的主张:航运公司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运输任务,而应当主动的去控制航运业的上游产业,从而规避航运淡季和旺季的风险。

过去李子初还真的不大清楚,什么叫做航运业的上游产业,不过现在么他倒是开始隐约明白了航运公司发展的目标。控制造船业对于航运公司来说确实重要,控制了造船业后,航运公司就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建设专门的货船或客船,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的航线、货物及船只动力,降低运输成本。

除了造船业外,航运公司还应该控制港口,从而降低储存货物的成本;还应该更进一步去参股钢铁产业,炼钢产业需要的焦炭和铁矿石,正是海上大宗运输最好的货物;或者还应该进一步去控制煤田、矿山和油田,从而垄断这些大宗原料的运输业务;对于铁路运输业和银行业同样可以再参一手。

吴川给他打开了一个通往资本世界的大门,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可以无所不能,相对于航运公司的运输业务而言,李子初觉得这个新世界似乎更加的庞大了。

李子初在参观了青岛造船厂的新船坞后,当即向船厂订购了两艘燃油动力的散货船,一艘载重2.5万吨,一艘3.5万吨。这两艘船建成后,将会用于运输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这也是革命委员会控股的企业第一次进行跨行业参股,虽然远洋航运公司、青岛造船厂和西澳铁矿公司都有着革命委员会控制的股权。

1920-1921年的世界虽然还有局部地区发生着冲突,但是世界主要的强国总算是安宁了下来,都开始埋头于国内的建设,慢慢的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展开了新一轮的对外贸易扩张期。

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和拥有着深厚底蕴的英国和德国相比,终究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的。英国和法国都是依赖于海外广阔的殖民地,通过对殖民地的吸血,从而完成了国内的重建工作。当然法国人的重建还是难以和英国相比的,毕竟整个法国东北部都被打烂了,而英国国内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德国和英国一样,国内几乎没有被战火波及,巴黎和会上也没有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虽然失去了海外殖民地和要支付一笔赔偿,但相对于协约国的损失来说,这笔赔偿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了,而且还能以工业品进行偿还。

对于德国来说,这场战争带给他们最大的羞辱不是赔款和归还法国洛林和阿尔萨斯地区,而是协约国在莱茵兰驻军和禁止奥地利同德国进行合并。但是,德俄中经济圈和多瑙河商业联盟,却让德国的工业能力找到了新的市场和新的原料产地,这让德国仅仅花了两年时间就恢复了战前的工业产能。

虽然德国的资本家希望自己签订了和约之后能够重新被接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贸易圈子,但德国的资本家很快就发现他们似乎还是过于乐观了,美国人拒绝德国的化学品进入美国,并开始提高德国制造的工业品关税,英法在国内重建工作完成之后,也开始了对德国工业品的围追堵截,限制德国工业品进入本国市场。

战争才刚结束两年,新一轮的国际贸易竞争似乎就开始了,德国资本家不得不加强了同东欧各国及苏联、中国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一些军官和资本家们,开始鼓吹德国和法国和解的方案,以试图拉住越来越向苏联靠拢的柏林政府。

卢森堡内阁解决了和平问题,又完成了战后的经济恢复,且没有采取大规模的货币贬值来解决战争带来的财政赤字问题,这就使得卢森堡夫人不仅获得了工人阶级的支持,也获得了许多知识分子的称赞。德国共产党在1919-1920年内发展迅速,从战争结束时的一个小党成为了德国第三大党。

德国国内社会主义思潮的泛起,显然不是德国资本家和军官团所乐于看到

不想错过《火热的年代》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