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起义军的基层军官、老兵为骨干建立的。革命胜利后的一段时间内,吴川一直利用党和革命委员会压制军队,并不断的分化这些北洋军官的内部组织,最终才让党控制住了这支军队。
但是到了一战结束之后,党政军的规模都扩张到了不能再以个人去管理这些组织了,而宋云桐、梁廷栋、耿谨文、王葆真、朱和中等一批人终于也对党政军事务熟悉了起来,吴川自然也就将许多权力转移了出去,以制度的方式来管理组织了。
就像他不愿意针对陈独秀、张国焘的个人行动发言,而把他们交给了中央委员会集体进行讨论,这个时候自然也不会对宋云桐对远东共和国的处理方式说什么。他看完会议记录后就把它放在了自己的书桌上,然后淡淡的说了一句:“权力总是伴随着责任而来,既然云桐同志试图承担起这样的责任,那么且看一看再说。接下来,今天还有什么新的东西看吗?”
张云荣把两份邮件放在了吴川面前说道:“左边这份是总统亲笔写给您的,右边这份是耿谨文和王葆真的联名报告。我觉得,这两份东西是相关的。”
吴川点了点头,先拿起了已经拆开的报告看了起来,报告中主要向他汇报了这样几件事,英国和美国方面的大使向中国政府外交部提交了一封邀请函,邀请中国参加于六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
美国大使拜会了耿谨文,通过其向吴川发出了正式邀请,要求吴川作为中国代表参加这次会议。耿谨文转述了美国大使的话语:“本次华盛顿会议是为了解决巴黎和会所未能解决的各国海军力量对比问题,及太平洋、远东地区、波斯及阿富汗地区的问题。
太平洋、远东地区、波斯及阿富汗地区都和中国有关,因此中国想要保障自己的权益的话,就应该参加这场会议。而当前有能力代表中国且维护中国利益的,只有共和党。”
吴川沉默片刻后,从桌上找出了另一份文件,是海军总参谋部递交上来的一份海军发展纲要,到了1920年为止,革命委员会已经完全控制了中华民国海军部,并把中国海军编成了七只舰队。
第一舰队为内河舰队,驻扎于哈尔滨,控制松花江、黑龙江及乌苏里江;第二舰队驻扎于海参崴,此外还管理着驻扎于罗津、元山的中朝东海联合舰队;第三舰队驻扎于营口和葫芦岛,并管理着驻扎于琵琶串和四街里的中朝黄海联合舰队;第四舰队驻扎于青岛;第五舰队驻扎于海南岛。
虽然舰队的数量众多,但是总吨位不过10.5万吨,中国分到的德国军舰约2.9万吨,其中包括一艘2.5万吨排水量的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不过吴川并没有同意海军总参谋部的意思,把这艘战列巡洋舰开回来, 而是送到了德国汉堡布洛姆 福斯造船厂进行了改造,预备把这艘战列巡洋舰改成一艘航母。
海军总参谋部虽然觉得太过可惜,但还是提出了一个1920-1924年的造舰计划,在此前的改装航母基础上,正式建造一艘全通甲板的新式航母,另外修建六艘轻巡和八艘驱逐舰及若干潜艇、快艇,将海军军舰总吨位提升到20万吨。
海军提出的理由是,日本海军总吨位已经突破70万吨,拥有了12艘主力舰,这是算上了两艘分配到的德国公海舰队主力舰之后的数量,而中国的海岸线如此漫长,加上南洋诸岛需要的保卫力量,海军需要加快建设新的军舰作为战力。
吴川倒也能够理解海军的迫切心理,好不容易捡了一艘主力舰还给他给改了,现在海军还有这么多老旧军舰,除了驱赶一下渔船外,基本很难走出近海去和敌军作战。
不过吴川依然没打算往海军投太多的钱,中国又不是财大气粗的美国,可以一次拿出5亿美元来造船,战后还能继续高喊要在五年内建造137艘军舰,建设一支世界上最强大、最优秀的海军。
吴川觉得,美国人恐怕是被英国人给刺激到了,一开始英国试图扣住德国的公海舰队,接着在巴黎和会上又试图劝说美国人放弃战争中的债权。
当然,英国和日本并没有把美国人的话当耳边风,英国首相说:“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
日本人则乘机以美国的造舰计划为理由,宣布要建立八八舰队。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了这样一个事实,因为科技的发展,各国海军的主力舰几乎都被淘汰了。今后称雄于海上的主力舰,必须是运用了新技术的新式战列舰才能占据优势。
这样一来,战后开始造舰的美国人就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势英国和日本虽然也扩张了自己的造舰计划,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