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在东三省求学的中学生很快就在家乡联络了起来,发动了热河民众对于毅军的抗议,并要求毅军撤离热河,宣布热河地区正式归入东三省管辖。
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要说没有得到革命委员会的支持,米振标是不大相信的。毕竟在9月份抗税运动初起时,革命委员会就派出了一只骑兵部队入驻了朝阳地区,并照会了米振标。这只骑兵部队的人数虽然不多,不过五六百人,但是米振标手下的3000余人却没人愿意去和这只部队对峙的,毕竟大家都知道在这5、600人背后有一整个东三省的力量支持着。
随着革命军在朝鲜击败了日本人,在小兴安岭附近围剿了东蒙古匪徒的主力,毅军上下就更加不敢稍越雷池了。而热河民众的抗税排毅运动也越发的声势浩大了起来。等到了10月15日山东战事的消息传来,眼看着革命军已经击败了日军,完全可以挟大胜之威望转头收拾国内各地方势力后,米振标终于扛不下去了,接受了辽宁革命委员会的建议,接受改编。
驻扎在承德的姜桂题虽然还有十余营人马,不过都是老弱病残而已。虽然米振标投靠了革命委员会还对他批判了一番,但是他倒是一点都不恼。他和部下们讨论一天,随即带着家私从承德返回了关内,跑去天津当寓公去了。
至于承德的毅军,则在张殿北的率领下,派出人员前往了林西,表示愿意和米振标部一起投入革命委员会。辽宁军区随即派张作相等人对毅军进行了整编,把这支近万人的部队削减到了1500人左右,其他人员则分别转业到了地方去。
一部分去了通化、一部分去了延边、一部分则安排在了白城。经过这样的整编之后,毅军也算是正式消失了,只剩下了一个热河警备团。而对于袁世凯来说,毅军的突然倒戈对于北洋的实力上消减的并不大,但是对于北洋集团在心理上的打击就太大了。
革命委员会这边一枪没放,不过是鼓动了一群民众反对毅军,然后毅军就这么乖乖的交枪了,这到底谁才是中央政府?更让袁世凯感到痛心的是,热河虽然是一块鸡肋,要不然他也不会丢给毅军了。
但是热河这块地方在军事上的价值就太大了,它不仅是北京北面的门户,也是绕过边墙进入张家口和山西、西蒙古的通道。革命委员会占了这块地方,进入关内就不止山海关这么一条通道了。
袁世凯因此连续给哈尔滨发了几道电文,要求革命委员会不能派兵进入热河。只是革命委员会虽然没有派兵进入热河,但是却毫不迟疑的在热河建立起了热河革命委员会和热河警备团的编制。
吴川对于袁世凯的回电倒是客气的很,他在电文中是这样说的:“革命委员会派不派兵进入热河,一是似乎于热河的社会秩序能否维持;二是在于热河人民有无需要。中央政府若是不放心热河的治安,完全可以自己派兵入驻,只要是出于公心,革命委员会是不会反对的。”
袁世凯倒是想派一只部队进驻热河,但是当他召集将军府将军们问话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对视的。去年大约是民国成立以来财政最为宽裕的一年,因为有善后大借款的760万英镑打底,因此北京政府才打得起镇压南方二次革命的战争。
只是去年岁出总额642236876元,光是债务费就支出了308738407元,约占了岁出的46%。国库早就空空如也,因此今年只能继续向外借钱。只是财政部同银行团洽谈的一千万英镑币制借款三番四次都没有谈拢,等到8月欧洲爆发后,从欧洲金融市场融资算是泡汤了。
虽然在民国元年时进行了大裁军,但袁世凯要的是裁撤民军,北洋各部还是在不断扩张的。于是到了1914年4月时,全国陆军再次突破了40万,这里指的是中央政府拨款给养的军队。而这一年,财政部给出的军务费用预算不过才1727万元,这就是为什么毅军在通电中对北京抱有怨言的缘故。
在这样的状况下把军队开到热河去,人少了不顶事,多了政府又给养不起。更何况,革命委员会这几个月里打出了赫赫军威,特别是莱州这一场会战,光是将近三个小时的炮击就至少花费了50万两白银,相当于一个北洋正规师半年的军饷了。
只要想一想这场会战,就没有什么人愿意去挑衅革命委员会了。虽说革命委员会在电文里说的这么道貌岸然,但是等到他们出了长城,人家跑过来要改编他们,他们是接受还是不接受?不接受的话,难道还真要和革命军开打么?
如果是要大家去同革命军拼命,那大总统至少得先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来,而不是在这里空口说白话。一个空头将军或是一个空头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