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头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救国会一直在关内广泛筹集军费,仅张汉卿一人便捐款30万元,这些军费基本都用来为义勇军购买枪械弹药。
仅在1932年11月,救国会设法运抵辽省的物资就达到了20多吨,包括山炮4门,轻重机枪8架,炮弹2000发,子弹30万粒,手雷5000枚,无线电1台,这无疑是给那些民间抗日武装的雪中送炭。
然而救国会远在北平,下达的指令难免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且仓促发起的抗日队伍,一直在用阵地战与敌人斗争,缺乏科学有效的战术指导,不仅将士伤亡极大,在巨大的消耗勉强,有限的后勤供应也变得杯水车薪。
所以救国会的存在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辽省义勇军的状况,其中一部分最终还是因为弹药耗尽而被迫撤入关内,剩下的则加入了土共发起的抗日联军。
而等到去年张汉卿离开北平之后,果府便与日本签定协定,强令解散救国会,并取缔一切民众抗日活动,从此东北的抗战便全面进入土共领导时期。
对于之前的斗争,影片还是以相当客观的角度进行了评价,缺点虽多,但切切实实地对日军造成了杀伤。
其中影片里特别罗列了一张表格,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年中,关东军总计战死将校99名、准士官以下1750名,负伤将校243名、准士官以下4819名,死伤6911名。
而且以日本人的尿性,实际伤亡数字无疑要远超出这个标准,否则日军第二师团也不会选择于32年末撤回国内休整了。
至此的内容总共占据了影片的三分之一左右,后面的重点主要还是在了土共发起的抗日联军上面。
32年李润石就位之后,土共中央便发出了“给东北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
信中分析了东北各种抗日武装的性质和前途,认为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是群众性的斗争,包括了多种成分复杂的武装力量。
其中,党领导的游击队“是一切游击队伍中最先进最革命最大战斗力的队伍”,指示信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在东北建立全民族的反日统一战线。
这是土共第一次以官方态度宣传抗联的存在,在30万之众的义勇军几乎全部崩溃,东北的抗日力量丧失殆尽的时刻,土共正式举起了抗日的旗帜。
不过在那时,外界对于此事的反应却不甚了了,他们并不知道,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土共就已经组织了一批武装力量在东北地区展开游击战。
就在关东军逐步吞并满洲的一年多里,土共游击队已经在东北的山谷、河湾、铁路和高粱地里,凭借手中的一切武器,不间断地开展偷袭、骚扰作战。
他们乘夜色,乘有利地形,乘霜雪,以各种方式阻碍着侵略者的脚步,或许相较于义勇军声势浩大的抵抗,最初的抗日联军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其发挥的作用却丝毫不逊色于前者。
而在土共彻底统一思想之后,这支由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进一步扩大了规模,并率领义勇军余部在白山黑水间开始了他们的征程。
所以最后展现在东北军将士面前的片段,无疑更加令人震撼,抗日联军的战斗模式大大超出了日军的预期,致使日军伤亡惨重。
为了遏制这些敌对武装的崛起,关东军采取了极其疯狂的报复策略,不仅从本部调来了大批兵力进入东北,甚至还带来了重炮、飞机、坦克等重武器。
但这一切努力在高举着李润石游击战思想的抗日联军面前,都彻底成为了泡影。
虽然因为战况紧张复杂,影片中实际拍摄的内容其实相当有限,但是看到那些浩浩荡荡而来的关东军部队,不少观影的东北军将士就已经忍不住打起哆嗦来。
可这些凶神恶煞的侵略者在抗联指战员的奋勇作战下,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屡屡吃瘪。
当荧幕上展示出战士们俘获的战利品时,不少观众甚至直接惊得连下巴都要掉出来了。
“日本人并非是不可战胜的,夏国人照样可以打赢他们。”
“只要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斗争手段,无论什么侵略者都将从这片土地上滚出去。”
“只有土共和红军才能救东北,才能救夏国!”
当整部影片放完,不少东北军将士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着最后一幕里的那几段旁白。
当然,上头的第三句话并不是旁白说的,而是土共潜伏在东北军中的地下组织悄悄传播的,但因为切实的证据摆在面前,并没给任何人留下反驳的余地,也没人能够反驳。
在日本还未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果府仍然坚持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