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省战役的爆发以及推进之快,不仅大大出乎了果、日、晋三方的意料,甚至对土共这边来说,其实也略微有些仓促。
首先自然是关中后方尚未完全平定,要知道这一带可是驻扎了张汉卿和杨虎承总计十六万的大军(其余军队在甘省),里头至少仍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将士态度还相当暧昧,在果党和土共之间摇摆不定。
若是红军在晋省陷入困境,别说暧昧的那些,就是不暧昧的军队,包括张汉卿自己在内,都极有可能转而倒向金陵,毕竟永远不要试图去信任一个军阀节操,所谓通电不过是擦屁股纸罢了。
其次则是后勤线路麻烦重重,第一个麻烦自然是秦岭,现在双石铺到凤翔的铁路尚未通车,只能使用提前修建的简易公路作为替代。
而双石铺到略阳一带又是土共在北方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整个陕甘也就只有此地既不缺煤铁又不愁粮食,所以现在陕甘川、陕甘宁两片根据地的大部分工业物资都出自这里。
若是在平日倒也无妨,毕竟工厂的供应有限,各地的需求也不多,依靠人力畜力以及少量的机械动力,山间公路就能够满足这点运量。
但战时到底是不同的,此战前晋军在全省的总兵力大约在7-8万之间,而中央红军这边只出动了一个军团加三个军,共计5万余人,再由陕北和鄂豫陕分别出动1万,才刚到7万,从兵力上看,作为进攻方的红军还略占劣势。
这并非是土共不愿投入更多兵力参与作战,其原因除了提防关中两派军阀之外,剩下的就主要出在了后勤问题上。
七万人的大军,光是人吃马嚼的粮草就足够让人头疼了,更不用说还有作战用的武器弹药。
前者好歹还能够从关中和晋南就地补给,后者除去战争缴获之外,就只能依赖于红军这两年来囤积在双石铺的库存。
一路过去,先翻越秦岭运到关中,再由凤翔走公路抵达风陵渡,最后依托同蒲铁路运抵前线,漫长的补给线背后的风险自然不用多说。
于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麻烦,风陵渡的旁边就是潼关,目前的陇海线就刚巧只修到了这里,便造成了一个相当尴尬的现象。
潼关以西的红军,后勤补给只能走公路,而潼关以东的果军却可以利用津浦线、平汉线、陇海线组成的铁路网络,最大限度地从后方调集军队和物资。
至于阎老西为了防范外敌(专指国内势力),特地把同蒲铁路修成了窄轨,使得周围省份的火车头无法在此通用,那倒还算不上是第三个麻烦。
毕竟土共再怎么说也有点工业实力了,完整的火车头暂时造不出来,土洋结合的山寨货还是勉强可以搞定的,这也是当年在锐京就已经验证过的技术。
缩水到10吨的小火车头(建国后最常见的窄轨机车是c2型,空重20吨,程刚委托工程师以此为蓝本重新设计减重),拆解成大大小小的零件,再统一运到风陵渡组装,刚一亮相就惊掉了一地的下巴。
可以说,土共的窄轨机车出现在同蒲路上,本身就是具备了多重意味的信号,在国内以往的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从这点来看晋军的防线被彻底打崩倒也能够理解了。
能够做到如此“丧心病狂”的地步,主要也是土共已经“觊觎”晋省多年,甚至从程刚这里算起,他当年在锐京搞窄轨铁路铁,未尝就没有为将来对晋省下手做准备的意思。
总的来看,红军的此次行动面临着后方安全和后勤补给两大问题,但即便如此,土共高层还是硬着头皮做了,冒险的背后肯定也有一番道理。
按照近期战事的时间线,9月18日张汉卿发表反常通电,21日红五军团直属特务营奔袭一天一夜,铲除了华北驻屯军的丰台营地。
同一天土共中央发布北上抗日宣言,随即24日红军度过风陵渡,到了28日,从双石铺运来的火车头就呜呜呜地跑在了同蒲线上,要说土共不是早有准备,那鬼都不信。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不过土共倒没有料到张汉卿会如此头铁,只是在东北军已经将全国的视线全部集中到西北的时候,红军已经不得不发了。
好在眼下的时机还算不错,常凯申将大部分主力集中到了南方,固然让湘赣闽粤承担了不小的压力,同时也极大缓解了红军在北方的战略压力。
否则十余万的果军压在潼关,红军还真不敢轻易搞出大动作,至少得在潼关安排足够的守备兵力才行,如此一来,又会进一步加大初期的后勤压力,导致更加麻烦的恶性循环。
所以从常凯申发动对南方苏区的围剿之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