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用场,现在红军在国内战场上已经几乎成了常胜将军,组织上就总喜欢用日军来告诫同志们一定要戒躁戒躁,这无疑更加增添了大家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再说回来,和日军对抗是预期中必将发生的事情,但对付军阀联军却是眼下首要面对的问题,所以闲聊完之后,红军还是把注意力重新转回了晋中战场。
寿阳一战结束,陈诚残部无疑再次沦为了红军的瓮中之鳖,这回他可就再也不敢坐大了,还没等常凯申发来指示,便抢先一步挪到了晋阳附近,至于正太路什么的,暂且晾在一边吧,保命要紧。
于是乎小小的一座晋阳城就变得更加拥挤了,十余万人堆在这里,光是每天的吃喝拉撒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开销已经大到连日本人都要心疼的地步。
顺带一提,这时土共需要面对的敌人,到底不同于历史上的十年之后,那时的果军包括晋军都经过了抗战洗礼,战斗力谈不上飞跃,至少也能像模像样了。
而且果府还有美援支撑,又在事实上统治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更关键的是晋阳周围还有大量日军修筑的堡垒阵地,绝对算是实打实的硬骨头。
可抗战之前的国内军阀到底是个什么鸟样,只要看看日军是怎么打下晋阳的就行了。
当然,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见到果军和晋军都纷纷摆起了守势,将兵力全部集中到了晋阳防线,红军也没有急于去肯这块硬骨头,甚至没有尽全力断掉北同蒲的交通线,而是继续慢条斯理地不断蚕食。
要知道,和红军作战部队一同进入晋省的,还有从各个根据地抽调而来的干部,这才是土共真正的杀手锏。
据初步统计,仅在过去的两个月里,临近的陕甘宁苏区和中央苏区,就共计向晋南派出了干部1622人,其中地级以上干部13人,县级干部94人,区级以下干部1515人。
随着吕梁、阳泉乃至忻县部分地区纳入红军掌控,中央又从陕北、陕南抽调了八百多名干部渡过黄河,进入晋省。
这些同志离开故土告别亲人,奔赴陌生的地界,有力地支援了新区的开辟和建设,同时也为新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若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再加上共同且坚定的信念,是绝对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的,所以红军对晋省的控制速度之快,也绝对远超敌人的想象。
与此同时,后方根据地的扩军速度同样惊人,由于土改的普遍深入进行,加上土共对地方建设不计成本的投入,广大翻身农民的参军拥军热情完全超出了最初的预计。
在各级组织的动员之下,光是中央根据就在这两个月内实现了扩红2万的目标,若不是上面有意控制,实际报名参军人数只会更多。
新招募的战士尚需一段时间的训练,但之前半脱产的地方武装已经可以派上战场了。
经过升编之后,陕甘分区、汉中分区、川北区的民兵先后编成了3个纵队共8个旅,整编完毕后便从正规军中接手了一部分防线,使得后方的红军主力得以从防御战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加紧要的战事中去。
实际上,早在12月3日,土共中央就再次派出了四万人的大部队,不过这回没有像上次那样,全部走风陵渡和同蒲线北上,而是从凤翔直接拐到了北边,由甘泉、延州进入陕北。
因为途径的地区要么是土共自家的根据地,要么土共在当地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交通条件虽差,红军的行军速度却一点都没拉下。
为了晋省战役,陕南、陕北、关中各地的老百姓都担负了繁重而浩大的战勤任务,成为了红军在对岸进行攻势作战的坚强后盾。
除了在后方参与运输工作之外,各级政府还动员了大量民工、民兵支前参战,陕北到晋西的这段山路,如果不是支前民工的肩挑身扛,红军在前线还真没法得到充分供应,说不得半个多月前就已经后勤枯竭了。
就以陕北为例,延州人口不过三四十万,但在紧急动员之下,2个月内就有59万人次执行战勤任务,整个陕北根据地共计为前线部队赶制了棉衣1.8万套、棉鞋2万双、棉被1800床,解决了部队过冬的困难。
正是有了这些坚强的后盾,红军才能够始终保持好整以暇的作战风格,由南向北步步蚕食,即便敌人仍然卡住了北同蒲,红军在晋北的战事也丝毫没有拉下。
只是这些体量上的差距,躲在晋阳城内的阎西山也好,远在洪城做噩梦的常凯申也罢,都不可能对此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人民战争对抗三座大山,未来这种较量无疑还会继续上演,这时的土共虽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