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百二十一章 活成最讨厌的样子

己顺顺利利地离开。

与此同时,军阀联军内部也一直不得安生,局面越败坏,各种矛盾就越是层出不起,外来的想走,本地的想守,包括在对赤党的态度上,这些人也根据各自的立场不断变化脸色,所图所求无非利益二字。

恰恰这个时机,才是最适合快刀斩乱麻的时候,红军先礼了这么久,总得动点刀兵让对方涨涨记性,尽快摆正自己的位置。

所以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总计12门155毫米美制m1918榴弹炮(仿法制施耐德m1917)依次排开,硕大的炮口看着就让人“芳心直颤”,也难怪程刚会笑话说,红军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真要严格说起来,这时候的果党也没有配备如此重型的火力,历史上的果军曾经斥资2000多万从德国引进了24门德制150毫米炮,后来在淞沪会战和金陵战役中几乎损失殆尽。

至于红军手中的这12门美制重炮,其实与果党也有极深的渊源,二战期间美国人在缅甸战场上设置了一个直属美方控制的炮兵团,用于配合夏国驻缅部队作战,其最核心的装备就是36门155榴弹炮。

等到日军投降之后,美国人自然不会把这些火炮带走,于是便被果军运回国内,直接拉到了即将开战的东北,归属当时的东北剿总作战使用。

但是因为这些火炮总数不多而且炮弹供给不足(当时的民国无法自产大口径炮弹,全部依赖进口),再加上国内道路情况恶劣,动辄四五吨的武器运输相当之麻烦,所以很少能真正发挥它们的威力。

后来等到果军转入守势,这种重炮就更加不顶用了,光是辽西战役东野就缴获了18门,后来又陆续拿到了剩下的一半,它们甚至还在开国大典上亮过相。

转眼又是三十多年过去,42位面的大陆政府面对程刚提出来的“收藏”需求,虽然有些摸不着头脑,好端端的新炮不要,非要那些已经被搬进博物馆的老炮。

但既然对方肯出高价,那肯定得满足客户的需求,否则国内一大票的研究所和军工厂首先就不答应,于是废了一番功夫之后,陆陆续续捯饬出18门交付过来,至于剩下没有修复价值的程刚也懒得要了。

于是乎兜兜转转之下,这些一战后期的老炮居然到了34年的红军手中,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十八罗汉”,其中12门由红一方面军管理,剩下6门则留给了其他根据地。

当然了,当年东北果军面临的麻烦红军照样需要应对,所以在实战中这些重炮出场的频次并不算高,甚至可以说相当之低,这次若不是为了一锤定音,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地把它们从后方运来。

至于效果也是如预料那般立竿见影,相比于飞机轰炸,重炮的轰击似乎别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滋味,随着十二门火炮挨个点名,早就已经脆弱不堪的晋军防线迅速开始溃败。

而且这些重炮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主力其实是分配到各团的75mm野炮和82mm迫击炮,至于剩下那些口径更小的玩意就不一一细说了。

现在的红军主力师一般都配备了一个炮兵营,下属3个榴弹炮连(12门美制m1型75mm步兵炮)。

在已有155重炮作为后方支援火力的情况下,前线红军果断采取了大炮上刺刀的策略,将师属炮营拆分到团一级。

于是每个团4门75野炮,再加上团属迫击炮连的6门82迫,这火力在晋军零零散散的防线面前,甚至可以说还有点溢出了。

现在果府和德国的军售合同连个影子都还没有,未来到底会不会问世也不确定,所以果军哪怕是嫡系师里头,也找不到155mm口径的重炮,75mm就是当之无愧的主力。

至于晋军这边,名义上阎西山组建了10个炮兵团,每个炮兵团有山炮、野炮共计32门,光看规模还真不小,但阎西山的火炮大多是晋阳自造的劣质品,质量层次不齐,在这三个月里已经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而且晋军炮兵虽多,但阎西山总喜欢集中使用,下面的军、师、独立旅当中,除极个别部队外剩下的都没有山、野炮兵编制,正面对上红军同等规模的部队,直接就是挨打的份。

更何况,晋军集中管理的炮兵团,即便躲过了之前的轰炸,这时候拿出来也只会成为红军飞机的靶子,还没开几炮大半就都成了废铁。

1月20日上午8点,红军正式发动总攻,21日凌晨1点,晋阳城外东、南两侧防线全部崩溃,6点,西侧防线被突破,围三缺一之势已然初成。

22日上午9点,晋阳三面不再存在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力量,下午5点,城

不想错过《时空过客4251》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