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さきいけ!”
高举手中的武士刀,半个身子探出战壕的日军大队长,呼喊着突击的口号,随着他的一声令下,这支步兵大队中尚且能够行动的士兵,也纷纷发起了冲锋。
对于鬼子军官喊出那些的“杀叽叽”的声音,对面的红军指战员已经并不陌生了,过去的两周多里他们不知听了多少遍,也确实见识到了鬼子兵的强悍实力。
从10月下旬到11月初,红军就和日军在这条漫长的战线上开始了殊死交锋,不过和国人一般的印象不同,作为守方的红军,并未呆板地驻扎在一条条防线上,等待敌人的进攻。
毕竟那明显是国内军阀的路数,过去几年里关东军就是欺负夏国军队死板的战术,利用明显高出一大截的机动性,打造了他们以少胜多的不败神话。
像什么以区区4万人击溃20余万人的战绩,对于关东军而言都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地方,由此可见其嚣张程度。
所以从这点看来,日本人敢劳师远征地跑到草原中部和共军较量,似乎真没法说他们过于自大了。
归根结底,还是之前的夏国军队实在太拉胯,以至于在日军当中形成了极深的刻板印象。
甚至于,面对在夏国战场上屡屡取胜的共军,日本人已经尽可能地提高了重视程度,同时还适当地缩减了此次战役的目标,可谓是相当'客气'了。
另外,考虑到共军的特殊身份,关东军也做好了赤露直接下场的准备,前期只派出了4万正规军下场,就是因为还有大量部队需要满洲和赤露的边界地带作为警戒。
包括在后坐镇的第8师团,实际主要是为了提防赤露军队从外蒙南下,至于共军,不过是给予对方小小惩戒而已,派出一个第6师团作为主力,已经足够重视了。
从地图上,如今土共控制的集宁、大同一带,与此时的日控区相距甚远,即便迅速将共军击溃,除非转而向东拿下华北,否则对于日本而言,不过是占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已。
但出于切断赤色联盟的目的,关东军又不得不下场,所以他们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透露着极强的“赌一把”风格。
只要能够将共军驱逐出这块地界,那么后面大可以在当地扶持一个傀儡,接着再缓缓渗透,像此时仍在华北游荡的阎西山就很合适嘛。
今年年初的时候,谁也没有料到阎西山居然会垮得那么快,若是他能够在晋北草原一带多坚持个半年时间,那么关东军也不用这么被动。
可惜那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好在共党到此地待的时间还不到一年,根基必然不稳。
加上作为后方的晋省同样纷杂不断,所以在日本人看来,这次行动与其说是进攻,或许更应该是一场武装游行才对,他们前期所做的准备已经大大高看那些敌人了。
但后续战事的发展,却彻底突破了日军将领想象力的极限,不仅未能演变成武装游行,反而呈现出了愈发焦灼的态势。
而且与过往日军依靠机动性轻松击败敌人不同,从交战之初起,居然一直是对面占据着主动。
甚至于说得夸张一点,那些共军部队总是会在日军未能预料到的地方出现,而且恰恰卡在了他们部署的软肋之上,仿佛己方的所有行动都暴露在了敌人面前。
平心而论,这时的时红军无论是火力装备情况还是战术训练水平,都很难和关东军的那些老鬼子部队相提并论。
能够勉勉强强达到对方的六七成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还得是红军这边培养已久的老部队。
像那些刚刚组建或混编出来的新部队,平日里或许看着还像那么回事,但是一到战场上,真刀真枪地跟敌人干起来,还是能明显看出两边的差距。
当然就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表现了,抛去那用来充数的4万伪军不提,红军在此算是以三倍兵力对阵关东军,如果12万人的后勤补给都能保证做到日军的六七成,那取胜简直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哪怕只是像现在这样,将物资集中在几支精锐部队上,只要能够发挥出足够的机动性,那么也可以在局部战场中确保优势。
更不用说红军这边还有一项制胜法宝,当日军各部队之间的信息传递全部暴露在红军指挥员面前时,兵力调动无疑是更加地游刃有余。
别说日军将领没有怀疑自家的无线电密钥已经被破译了,就算他们确定了这点,短时间内也找不到什么好办法,若是纯粹依靠传令兵来协调的话,布局只可能更加迟缓和臃肿。
而且穆虎三在这方面也表现了很强的灵性,首先他从来就没有深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