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主力,等到确定敌人布置之后,自然有更多时间收集物资。
更何况打头阵的这个营,实际就是在替大部队往前方侦查,攻城掠地反倒不是主要目的。
当然了,话是这么说,换成其他军队哪里还会顾得上什么指令,赶紧趁此良机攻城“收复失地”再谈别的。
只是有些事情的发展,却总难免会阴差阳错,就在这个营打算绕过通州,转向西南方向寻找日军主力时,通州城内传出了一阵短促的枪声。
“难道还有同胞在城内抵抗么?”这个疑问顿时爬上了红军指挥员的心头。
结果还真是如此,准确地讲,那并不是仍在抵抗的29军将士闹出的动静,而是一支选择反抗日军的保安队正在发动起义,不过这件事说来可就话长了。
四年前,当时的华北还属于东北军的统治之下,常凯申命令冀省成立了特警总队用来警卫地方。
于是当时就从于学中的51军中,抽调了一批军官过来担任营连干部,士兵则是河北各地征召的新兵,另外还掺杂了一些收编的伪满部队和土匪武装。
后来日本人扶持汉奸设立了所谓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这几支保安队便被划入了冀东政府旗下,甚至还专门设立了教导总队,下辖一个重机枪大队和一个有着四门山炮的炮兵大队。
其中,出身东北军的张庆余作为保安队领头人,前不久刚被任命为冀东保安司令,按照日本特务机关的打算,更是希望该部与皇军一同对抗29军,再不济也能帮忙把守一城。
不得不说,日本人对自己还是太过自信了,张庆余虽然在殷伪政权下吃饭,可到底还是东北军出身,这个身份本就有不少操作余地。
其实在东北军被土共改编之后,对于要不要继续重用这些原东北军将领,日本和果党两边都曾有过犹豫。
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有得用就不错了,资历摆在那里,就算扶持其他人也很难服众。
如果时间还够的话,也不是不能用掺沙子的方式,可惜日本人的准备太不充分,一切行动都仓促得过了头。
于是早在4月下旬,张庆余就派出亲信前往北平与29军37师师长冯治安见面。
对于张庆余的善意,冯治安的回复是让其先不要轻举妄动,等到29军与日军开战时,再从通州起义,然后与他们配合侧击丰台,以收夹击之效。
可惜29军终究还是没法堪此大任,好在暗地里张庆余又联络上了土共在北平的地下组织。
本来对于共党,张庆余是颇有几番戒心的,他宁愿和实力更弱的29军合作,也不想早早被共军吞并,所以在前面几天里,地下党派入通州的同志几乎可以说收效甚微。
但就在5号这天,37师“丰台大捷”的消息传到了通州,见到时机成熟之后,张庆余毅然决定当夜起义。
只不过这个所谓的“丰台大捷”,水分实在是有点大了,甚至几乎就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捷报,如果没有红军下场的话,张庆余估计只能明珠暗投。
提起那“丰台大捷”,实际上就是5号清晨,日军为了从西侧进逼南苑,从丰台营地调走了一个联队。
如此一来,此地便只剩下了一个骑兵中队和一个步兵中队,再加上驻屯军的其他少量直属部队,能够用于作战的兵力不超过五百。
见到机不可失,冀省保安第1旅便和37师110旅联络,约定南北夹击丰台之敌。
在事后向上峰发去的电报中,第1旅声称其炮兵向丰台日军阵地发动了猛烈炮轰,因为未见敌人还击,于是“我军南北同时发起总攻,一举攻克丰台”。
但实际上,37师110旅和保安第1旅确实从南北联合出击,攻击了丰台一带日军的主要据点,甚至日军阵地都被分割包围。
但这些军队的攻势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据红军事后截获的日军电报,就连日本人都说阵前敌人的进攻并不是十分积极,自始至终都没有见到任何夏国军队迫近作战。
再等到日军主力回援之后,两支参与围攻的部队,攻势迅速瓦解,随即便纷纷撤离。
几乎可以这么说,一直到退出战场为止,这两支部队除了在远处开枪放炮外,没有获得半点实质性的进展。
这就把问题搞复杂了,就算捷报传到北平,无非暂时振奋一把民心而已,可传到通州的张庆余这里,人家那是要起义拼命的啊!
没办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张庆余早就憋了老大一口气,尤其听到共党派来通州的人说,共军过不了几天就要进入华北,他就更不愿平白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