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大概率也是民兵胜得多些,更何况双方的装备其实都半斤八两。
目前红军改编最多的军队里头,出身东北军的装备稍强,出身二十九军的因为这几年在平津两市的小日子过得不错,所以还算不赖,其次是杨虎承的十七路军,最后所有川军部队全部垫底。
前面几支还好说,反正不管具体的枪支型号,大多都是使用792口径的毛瑟弹,而且质量基本也还过得去,修修补补勉强能用了。
可川军就实在是惨不忍睹,不少部队用的居然还是使用黑火药的单打一,眼下这玩意放在根据地里,可是连民兵都快要把它淘汰了,所以几乎没有继续服役的价值。
改编之后,且不说把这些士兵换装成红军野战部队的标准,起码也要保证基本的战斗力吧。
程刚前不久专门去了一趟川蜀,就是在那考察蓉城和渝州两地的兵工厂。
根据他的现场调研,只能说从机器到工人,就没有一块地方能完全达标的,全都需要大幅加强才行,显然这又是一次大出血。
此外,相比于战场消耗来说,扩军带来的后勤压力还只能说是小儿科。
从36年五月开始,红军正式和日军交战,眼下不过半年时间过去,整个华北战场的伤亡数字就总计达到了六万人,将近今年扩军前的十分之一,弹药消耗更是不计其数。
当然了,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庞大的伤亡,主要也是红军在作战中力争歼灭战,而且日本人在开战之初也因为轻敌大意,往往喜欢孤军深入,然后被红军围追堵截包了饺子。
若不是日军的基层战斗素养和火力密度要超出红军一筹,换成遭殃军过来,估计给红军造成的伤亡怕是连一万人都不会到。
前线战士敢打敢拼、不怕牺牲,自然不会让对面的日军讨着好,双方的伤亡数比较下来,虽然还没有达到1:1,但也差不远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在太行北线碰了太多钉子,日军才会开始选择退而求其次,向南边的果统区下手。
从长期战略来看这显然是个蠢招,但日本人嘛,还能指望他们能有多少战略眼光。
其实如果日军当真一门心思地往西打,舍得往这里投入至少10个师团,并做好两三支师团全军覆没的心理准备,红军说不定还真的只能退守黄河东岸的吕梁山脉。
毕竟六万人的伤亡,可是直接把太行一线的红军打了个半残,若非中央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向前线调拨支援部队,各种物资更是不计成本地运过去,还真没法撑到现在。
即便如此,那也马上就要抵达极限了,土共手中的到底只是个半工业化的农业国,能够在太行山区阻挠敌人半年之久,几乎算是掏尽了老底,还把运动战术发挥到了极点,这才勉强抵消掉双方的差距。
剩下的那些储备,显然不能过早就消耗殆尽,在日军南下之前,土共中央甚至在考虑是不是要提前展开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放弃太行防线。
好在日本并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刚被打疼就开始转移视线,虽说他们目前仍然在坚持西进,但整体的精力明显已经逐渐分散了。
换个角度来看,这或许也算是以空间换时间吧,只不过是用果党的空间来换共党的时间。
太行红军的压力略微减轻,正好趁此机会轮换下来休养一段时间,目前在前线顶住日军攻势的,主要是前不久赶来支援的友军。
此次解放川蜀之后,红一方面军总共分为三支,一支留在陕甘川负责甘、青等地的稳定以及拱卫中央。
一支南下与红二方面军一部汇合,整肃川省的局面,同时在当地编练新部队。
剩下的大约三万余人,和陕甘川、陕甘宁、鄂豫陕、鄂豫皖等根据地派出的支援汇合在一起,分批次调入晋省展开防线。
具体来说,穆虎三的华北方面军在从北平撤回来之后,主要战区基本是以晋察冀根据地为中心的太行山脉北段。
这里同时也是日军攻势最猛烈的地区,而且还有一条平绥铁路与根据地后方连接,绝对算得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为了确保安全,中央才特地加强了原先的红五方面军,使得穆虎三的部队实力一举跃升到第一位。
另外由北段再往南的太行中段,也就是正太铁路沿线同样至关重要,所以由晋陕两省的红军共同负责,红一方面军派出主力坐镇。
再等到日本人打下豫北,位于上党的太行南段肯定还要继续派驻兵力加强,由此就是三路。
如果把前不久调到草原集训的机械化部队算上,鹏石穿的那支肯定也能作为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