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省宣布加入抗日联合政府,同时派出部分滇军北上接受训练,并奔赴抗日战场之后,国内外的局势突然变得微妙起来。
暂且不提滇省对于英法等国的东南亚殖民地,究竟具有多少实质性的威胁,单看如今的夏国局势图就能发现,土共管辖下的抗联政府,已然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个由苏联支持的赤色主义政权,愈发引来西方各国的忌惮,尤其该政权的军队还拥有丝毫不弱于日军的战斗水准和兵力规模。
相较之下,虽然日本人在远东的坐大也让英美两大列强忌惮不已,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日军已然陷入夏国华北泥沼的情况下,还是设法削弱共党吧。
一方面,各种工业物资源源不断地从美国运往日本,石油、橡胶、废钢只要肯出真金白银,一切应有尽有。
当然,这在那些资本家看来,仅仅只是生意而已,做生意嘛,挣钱,不寒掺。
尤其是见钱眼开的美国人,这边拿着日本的黄金出售原材料,那边又收来共党的白银转让生产线和技术,可谓赚得彭满钵满。
而另一方面,考虑到三足鼎立才是最稳定的格局,作为最弱势一方的金陵政府,居然还成了被竭力扶持的对象。
所以这才有了列强联合起来,对夏国除金陵政府之外的所有势力,进行武器贸易封锁,除非后者愿意听从常凯申的领导。
话说列强对果府的看法,其实也经历了好几轮转折,在遭殃军屡次失利之后,不少外交官员已经看出了其烂泥扶不上墙的本质。
但只要常凯申肯卖国,愿意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去讨得英美等国的欢心,那就是条值得培养的好狗。
顺道一提,目前已经显露出大厦将倾态势的金陵政府,可没什么齐心协力、共应危机的团结气氛,有的就只有努力站队,为自家谋求后路。
具体而言,汪精伪这个铁杆的亲日派,近几年里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跳得比历史上还要欢畅,也更早地流露出了对日亲和的政治态度,并吸引了一大票抱有类似想法的政客。
甚至在日军入侵华北之后,汪精伪这个行政院长不仅没有因此丧失更多的权力,反倒开始“迎难而上”,不断在各种会议上对常凯申发难,顺道为自己谋求更高的政治影响力。
偏偏常委员长还有苦说不出,共党匪区的存在,就像是拿着刀抵在果府的腰眼上,使其退无可退,没了后方撤退路线,又如何能硬气得起来。
这种情况下,常凯申除去牢牢控制住兵权之外,还要努力把握住财权,换句话说,就是尽可能地向大金主英国和美国靠拢。
37年9月,金陵政府与英国达成了价值两千万英镑的贷款协议,这也是继35年果府为了实行货币改革从英国借款之后,第二次从英国大规模借贷。
其实贷款倒在其次,毕竟英国不可能置其在华利益于不顾,而且自从土共崛起后,他们就开始有意推行较积极的对华政策。
但由于英国人同样没法忽视日本在夏国的特殊利益,所以先前被搁置的“满洲国方案”贷款计划,这回居然被遮遮掩掩地落到了实处。
所谓的“满洲国方案”,其实就是由金陵政府承认“满洲国”,而最终的贷款表面上提供给“满洲国”政府,实际则支付给金陵政府,以作为其失去“满洲国”的补偿。
两年前,前果府因为白银法案陷入财政危机时,尚且还撑住了一口气,勉强拒绝了英国人提出的贷款计划。
不过这回他们却没能继续咬死下去,在最后达成的协定中,金陵政府虽然竭力通过咬文嚼字掩饰其丧权辱国的事实,但消息传出之后,还是引发了轩然大波。
不仅如此,英国人还要求贷款要以现银和海关收入作为担保,而英国则继续管理海关,并由英籍顾问监督中央银行,负责货币发行和政府预算的审核。
显然,这就是英国人利用果府陷入困难的契机,谋划全面控制果府关税、银行、外汇使用、预算等重大财政金融事务,顺带也给日本人卖个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27年成立开始,果府就一直在设法争取关税自主,之前几年也通过关税改革,使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抵制了国外商品侵略,鼓励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所以这回果府与英国人达成的协议,无异于饮鸩止渴,若非实在找不着财源和出路,他们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境地。
当然若是换作英国人的角度来看,考虑到如今果府已是夏国三方势力中,最弱的一角,所处位置又如此尴尬,他们能愿意拿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