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迫规定粮食收购价格的现象,红军的收购价甚至还不如白区的高,使得不少农民偷偷将粮食运到外面去销售,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总而言之,这些不成熟、甚至在后世看来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举措,有的确实是因为干部没有经验拎不清路数,有的又很大程度上源于财政的困境,不得已而为之。
再考虑到其中一些内容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政治路线上的矛盾,就使得境况显得愈发复杂,即便有了程刚坐镇,在一些话题上大家还是难免吵得不可开交。
这次以缺乏合格的农业工人为核心论点,再又添加了不少他自己总结的案例,程刚勉强说服了曾种生同志,算是整场会议中的一小截片段。
至于对那些实在讲不通的人,程刚也只能甩出“你在教我做事?”的态度强行压制回去,凭借着更加丰富的经验,他倒也有这个底气。
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到北上的数千人,在鄂豫皖根据地建设中将会发挥的重大作用,所以鄂豫皖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依赖于这些北上支援的队伍。
这些人员在中央苏区工作过相当长的时间,打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迹,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属于李润石和程刚的嫡系。
有了这批人作为后盾,当地同志即便再有意见,也必须尊重程刚的想法,这也是他得以反客为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说得不客气些,即使程刚拉下脸在这里搞起大清洗,也不是没可能做不到,甚至清完了地方派,马上就能拉来一批空降干部补充进来。
只不过程刚到底还是顾忌影响的,根本不屑于参与过于低劣的政治斗争(当然他也没得这个厚黑的本事),所以只能近乎费力不讨好地说服大家,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逐渐获得地方同志的认可。
在这方面他似乎还有一个半是优势半是劣势的特点,那就是程刚几乎可以算得上党内唯一一个“流动”干部,因为也只有他有能力定期在各根据地之间安全转移。
所以可以说各地都是程刚的基本盘,也可以说他根本就不存在基本盘,具体到鄂豫皖这边,既然知道程部长要不了多久就得离开,那么在此之前让他放一回炮,也就勉强能够接受了。
实际上在大多数同志看来,程刚更像是一位过来传授经验的老师,而非直接负责领导工作的干部,愿意听的就听,不愿意听的他也不会直接强迫,只是后果就得自己负责了。
于是在十一月底十二月初的这些天里,当地的同志确实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博览广识,密集的争论反而将程刚的优势展现得更加明显,同时也避免了他缺乏政治经验的劣势。
但时间总是飞快,十二月五日,在众人不舍的挽留之中,他们公认的程老师带着精挑细选的两千余人,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
直接访问:【jinchenghbgc】:https://www.jinchenghbg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