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飞扬在西伯利亚的雪原上,雾幕拉开,以赤塔为中心一路向西的所有大路上都开始出现红军的旗帜。队伍里也有不少中国人,有的是军事顾问,有的是志愿军战士,在因戈达河河口还有一支一千五百人左右的步兵团走了过来。
这些人走在前边的都身穿相同的衣服,是用质地优良的中国产呢子制成的灰色短上衣,面容都很清秀,看得出年龄十分年轻,所有人都熟练地握着枪,还有那严整的队列和步伐也透露出这是一群经验老道的百战劲兵。
由于兵力,通向西方叶尼塞河方向的条条雪白道路,都开始变成灰色。
浅灰色的新军装,是为了适应西伯利亚大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别设计的服装。除了棉服以外,从满洲里过来的军列,还运来了近十万套棉被、棉帽、袜子和手套。
“达瓦里希!”
在前面走过去的中国步兵团向着远东红军第一骑兵团的旗帜发出欢呼,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同志们站在小树林边上回应道:“同志!”
在步兵团的后面,还有一群中国骑兵,他们还是穿着黄色的军装,腰束生牛皮皮带,键盘上挂着一条带有连衣帽的白色长披风,钉着铁掌的高筒马靴夹在战马腹部两侧。
在中亚那边,布琼尼得到的中国志愿军只有中国红军西北兵团派出的第七骑兵师一支部队,全部兵力只有五千多人。
毕竟,就算在中国境内,作为连接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向西最多也才到达天水而已,从天水到兰州的路段至今还未完全竣工。
就这样,那还是中国社会党入主中央以后,新的革命政府百般动员工人和军队施工,克服万难的成果。要知道清廷修筑的东西铁路主干道,最西边甚至都还不到潼关,北洋政府花了好几年功夫,也才把这段铁路向西修到灵宝,还是不到潼关,直到社会党政府上台以后,陇海线的灵宝至潼关段才被修完,此后又陆陆续续修筑了潼关至西安、西安至宝鸡和宝鸡至天水的三段铁路,使陇海铁路逐渐靠近光绪年间清廷最初设想的计划。
这样的交通条件下,中国红军要派兵到中亚支援俄国革命,自然困难重重,光是维持第七骑兵师和大量军事物资到葱岭以西去,就已经耗费了新疆省、甘肃省原来准备用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大量人力物力。
远东这边的情况则比中亚好得多,一是沙皇俄国比大清强得多,在这里留下了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东铁路,交通还算方便,二则是工业蓬勃发展中的东三省,经济实力也比新疆、甘肃强得多。
从满洲里和海参崴出国支援远东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国志愿军,第一批次的部队就包括了“伊林劲旅”红四十八师等王牌部队,总兵力有近二万人之多。
除此以外,为了帮助远东苏维埃共和国开发本地矿山、修复铁路和开垦农场,东三省还向远东共和国派出了大量支前民工,一年多的时间来,有近十万名中国、朝鲜和日本民工进入滨海地区和贝加尔湖地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