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七十八章 社会党的时代

1921年的新年对几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永远难以忘怀的一个新年。林淮唐在海原救灾的那几张照片,已经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传播到了全中国、全亚洲和全世界,从宁夏周边各省紧急调来的十万红军,又一次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知道有多少英勇非凡的战士深入灾区救人。

来自五湖四海的挖掘工人和医护人员,同样是在冒着一次次余震的危险,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一个劳动者的职责。

风雪依旧,人心却塑成了河套上一面全新的红旗,并且熠熠生辉,大放人类坚韧和勇壮的赞歌。

正在急速步入近代化里的中国,又一次通过大众媒体的手段动员了整个社会。从徐州和沈阳的工厂,到吉林和淮海省的农田,从北京的人民大学到新疆新修的公立小学,从东海彼岸的日本列岛到方兴未艾的朝鲜半岛,与大地震相关的人、与大地震不相关的人,都或主动或被动投身进这场中国的国殇里面。

洪流一往无前,裹着五万万人民飞奔向地平线。

来自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医疗物资在上海抵港以后,马上就被主动放弃所有假期三班倒疯干的码头工人装运到岸上。交通部的工作人员们第一次面临这么庞大的物流任务,全国的火车时刻表差不多都被重新修订了一番,为了解决铁路调度的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的数学系教授们都被喊来帮忙,这才堪堪使得货运量比东北战争期间还增加一倍的铁路系统没有出现任何岔子。

到了西北地区以后,还有更壮阔、更恢弘的场景。

在铁道线的尽头,陕西、宁夏、山西、甘肃、绥远五个省区,总计调动了四十四万民工,只用了九天时间就完全修好了通往海原震区的一条新公路。

漫漫山路穿过了峻峭的六盘山,穿过了巍峨的贺兰山,紧随其后的就是十三万匹马、六万头驴、十一万匹骡子和两万头骆驼,顺着这条真正意义上是曝露风霜、战天斗地修成的新山道,把当时灾区最紧缺的粮食、饮水、棉衣和药品送到了海原县和固原县。

那种万马奔腾的场景,是比草原上呼啸而来的任何沙尘暴更加汹涌、更加庞然,也更加震撼人心。黑色、棕色和浅黄色的鬃毛,在公路延伸出去的尽头上,好像一片摇摇曳曳的原始森林,又好像是天际翻涌不止的云海,几十万只马蹄踏碎大地的声响,也隆隆过高远的雷鸣。

为了救灾,在建的鞍山钢铁厂、本溪铁矿、青岛肥料第一工厂、太原染料厂、大连新电站、西安第一热电站、徐州第一机床厂、北京南苑飞机修理厂、上海航空发动机第二制造厂……有十几项国家特级重点工程项目暂时部分或完全停工,好把至关重要的机械设备、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调往西北参与救援行动。

随着六盘山公路的完全修复,还有越来越多的货运卡车也加入到了抢运物资的行列里来。

几百辆汽车排成一道长龙队伍,让人几乎一眼望不到头。除了法国援助的二百辆雪铁龙汽车以外,还有欧战爆发以前中国从德国采购的奔驰1cn卡车,不管是法国车还是德国车,所有货运卡车的驾驶室条件都非常简陋,方向盘和制动器也没有任何的动力辅助,司机要连开十几二十个小时汽车,对体力和精神都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这批汽车司机里面,有一半人都来自红军队伍,剩下的司机则来自于五湖四海,并且不局限于中国,从日本、朝鲜调来增援的汽车司机也都填补不上全部的缺口,就连法国专家团里很多会开车的技术专家和高级顾问也纷纷主动请缨上战场。

林淮唐最后拒绝了专家们的请求,由一批还在培训中的驾驶学员填补上了最后的缺口,浩荡的车队掀起遮天蔽日的烟尘,铁龙滚滚,运载物资进入灾区,又把一名名鲜血淋漓的伤员运到运安全的地方。

为了腾出运力,没有太多无关人员进入灾区的中心地带,新闻记者也是如此,大部分媒体都焦急地等候在西安、银川和兰州,照相机和镁光灯在每个火车站和公路的路口拍摄下数以万计的照片。国内新闻还没有设置严格的审核制度,只对外国媒体的采访和摄影有一些报道上的限制,这时候也几乎全部放开,日本、朝鲜和法国自不必说,来自德国、英国和美国的新闻媒体也开始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在地震中复苏的醒狮。

林淮唐忙碌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期间他最多一天也才不过睡了两个小时的觉,即便真是钢铁打造的身躯也扛不住这样高强度的疲劳,革命的超人也有累得垮下去的时候。

在林述庆的反复劝说之下,加之林时爽也从满洲里回到北京,中央还有大量涉及国内外方方面面的要务需要林淮唐处理,再容不

不想错过《民国不求生》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