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胜利,果然大大刺激了中欧霸主的扩张野心。
在柏林,威廉二世狂喜雀跃,不过他在众多政府官员和陆海军将领面前,还是勉强保持住了自己矜持体面的风度。
威廉二世强行控制住自己那已经快要飞了起来的嘴角,微微一笑:“诸位,干杯!公海舰队已传来最好的捷报,万岁,敬胜利者的桂冠!海军的行动大获全胜,英国人没有进行任何抵抗,我们将以在英国革命中帮助英国政府保护其海外领地的名义,将英国的亚洲殖民地全部收入囊中。”
第二百一十八章 泰晤士河战役
国际志愿旅在1925年的春天抵达英国本土,黄公略对英国湿冷的天气印象深刻,他们晚上就住在朴茨茅斯的教堂附近,四面通风又觉得寒气逼人,条件不算多好,但这无法剿灭国际志愿旅战士们强烈的战斗热情。
对当地的英国市民来说,这样一大群亚洲面孔的朋友也勾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比起法国人,大多来自亚洲的志愿旅战士也确实更容易让英国市民们接受。毕竟英法之间龃龉的历史实在太长,相对而言,考虑到伦敦当局已经调派了大量澳新加军团和非洲、印度的殖民地军队镇压英国起义者,市民们就不太抵触这些亚洲志愿者了。
志愿旅在朴茨茅斯港内又休整了一天一夜时间,并且还接收了一批法国同志从瑟堡送来的武器装备——包括了大量半自动步枪、轻型机关枪、迫击炮,也包括了法国武器中最为著名的“75小姐”施耐德m1897型75mm野战炮。
除了武器装备以外,法兰西公社紧急送来的大批食品,也帮助英国海岸线上一系列被起义者占领的城市,暂时解决了供给困难的问题,使起义者可以迅速站稳脚跟,并获得更多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等到黄公略他们离开朴茨茅斯开始向牛津进发的时候,正在牛津附近作战的伯明翰起义军已经取得不少胜利,在熊雄的策略引导之下,起义军坚持避免和政府军打大规模的阵地战,而主要采取精神攻势瓦解英军,陆陆续续又策动了不少英军内部的哗变,大大削弱了敌人而加强了自己。
伦敦派出的政府军在牛津附近受阻,其中一个营就在牛津南面的各农场庄园间徘徊不前,正好一头撞在了国际志愿旅的行动路线上。黄公略和今村均稍作商议以后,马上做出决定将这个营作为志愿旅的初战目标,待到夜幕降临时,国际志愿旅马上从前后两个方向包抄敌人,战斗主要在农场间展开,志愿旅接收法国装备以后火力火完全不弱于英国政府军。
交火两个多小时以后,政府军中配属的不少印度士兵便首先溃败,造成战线出现缺口,更多志愿旅战士旋即跟进突破,英军除死伤者外,其余士兵纷纷向后方逃窜,又被迂回至后方的志愿旅支队痛击,战斗结束后黄公略清点战场,发现俘虏了240名英军士兵,其中还包括一名上尉营长。
国际志愿旅初战得手,很快便发现英国政府军的实力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英国人的装备是不错,但是部队里混编了大量厌战的殖民地士兵,英国本土军人则多同情革命,战斗意志和士气同样很低落,一旦战况稍微受阻,政府军就随时可能爆发兵变,英国籍的士兵也常常受到革命宣传的影响,不时会有人携带武器和重要情报投奔起义军。
国际志愿旅的战斗表现令英国人刮目相看,黄公略他们随后又配合以起义水兵为主的人民海军师向北进发,围攻政府军在泰晤士河南岸几个小镇部署的三个机动集群。
这些机动集群每个都有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总兵力约六千人左右,属于伦敦当局比较信任的一支部队,兵员大多来自南非和澳大利亚,反动立场十分坚决,也是伦敦周边政府军部队里,极少数没有同起义军建立联系的军队。
为了解决这几支部队,黄公略便主动向人民海军师的同志提出采取夜袭的办法。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志愿旅官兵都很擅长奇袭的战术,他们可以趁夜摸进,破坏守军的阵地,只是在剪开敌人核心阵地铁丝网的时候才被一伙澳大利亚人发觉。
奇袭随即转为强攻,人民海军师也很快跟进投入战斗,战斗持续了一夜,打到天明,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殖民者们表现确实反动且顽强,他们在猝不及防间也死守阵地,不少澳大利亚士兵甚至还向围攻的革命军发起刺刀冲锋,依靠其高大的体格几乎一时将革命军击退。
澳大利亚人在充足的伙食和营养补充之下,各个长得人高马大,比起中国战士普遍高出
大半个头,比起日本官兵,那就更不用说了,平均高出二十厘米也很寻常!
这些大块头排成一列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