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03章

门来的干涉机会。

很快,来自德国的武器、弹药乃至于是飞机和舰艇,很快就充斥在了英印军中,这帮助英印军维持住了他们那最为反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秩序。

并且,由于英国、法国都已赤化,德国政府不禁感到自己在欧洲又有陷入被包围的危险,威廉二世皇帝这时候才姗姗来迟的发觉自己过去数年间的举措,似乎是大大助长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蔓延。

德国人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了,他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遏制赤化浪潮,同第三国际争夺政治上的影响力,否则就有再次被围攻的风险。

也正是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哪怕印度国大党政府和英印军政府并不和睦,德国人还是选择了派遣一部分空军部队到比哈尔省援助国大党,帮助他们对付那些狡猾的联盟军赤匪。

第三章 罗易主席

现在马尚德所处的印度比哈尔省、西孟加拉省和阿萨姆省的交界地带,也是印度北方地区里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杂居规模最大的一个地方,在印度,宗教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哪怕是在革命军中也是如此。

即便是在那些沉寂的被殖民岁月中,印度民族主义思想也在一个不同的领域有了确实的发展。宗教改革运动日益壮大,与基督教传教士的辩论激发了印度教徒对新信条的探索。宗教正统派的防御性反应和印度教宗教复兴主义者的大胆创新都产生于这种碰撞。

诸如孟加拉的梵社和北印度的雅利安社之类的现代宗教协会,竞相为印度教徒提供新的认同感。基督教的组织形式受到效仿,梵社派遣传教士前往印度各地,而雅利安社人士为了表达他们对印度教徒中间缺少基督教徒那种会众团结的感受而提出了组建“吠陀教会”的思想。

新印度教的不同流派表现出不同的倾向——一些流派致力于一种包容了世界上所有民族和宗教的普世主义,而另一些流派为了实现一种建立在光荣的过去基础上的团结而急于重构一种民族传统。这种追求团结的传统主义成为印度民族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而且,由于它建立在印度教传统的基础上,它就在事实上摒弃了同样生活在印度的成千上万的穆斯林。

穆斯林对十九世纪末以来新兴崛起的新式印度教怀有疑虑,甚至不信任它的宗教普世主义信念。对所有宗教一律平等的强调,被视为对伊斯兰认同的一种特别阴险的威胁。

不过有教养的印度教精英中的这种趋势对穆斯林来说还只是令人怀疑,那些着眼于印度教徒团结的更为大众化的运动—动—比如北印度的护牛运动——却就完全被视为对穆斯林他们自己的宗教习俗的直接攻击,从而受到穆斯林的愤恨。

北印度的印地语、乌尔都语争议为族群冲突的烈焰增添了新的燃料,印度教徒只是要求他们的语言——一种以天城体书写的印地语——得到平等的承认,从而能够作为一种法庭语言使用。

(此前印度法庭上流行的是用纳斯塔里克字体书写的乌尔都语,这种要求不能算过分,然而,印度穆斯林对此也愤恨不已,认为这是对乌尔都语的一种挑战,并越来越把这种语言上的优势与他们作为一个宗教共同体的存在等同起来。

甚至就连那些根本不识字的穆斯林文盲,尽管他们所说的语言与邻居的印度教徒几乎毫无二致,却也为了伊斯兰认同而被号召起来“保护乌尔都语”。

1905年英国殖民政府对孟加拉省的重新分割,又把这一地区的宗教矛盾推向高潮。

最初,提议分割孟加拉这个大省的计划,纯粹只是出于行政方面方便的考虑,但是当寇松勋爵真的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沾染上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冲突的要素。

寇松的分割十分巧妙,经他重新划定以后的孟加拉省、比哈尔省、阿萨姆省等省边界内,本来人数占多数的印度教徒竟然成为少数群体,穆斯林则在省界范围内占据多数,由真纳领导的全印穆斯林联盟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登上印度国内的政治舞台,并逐渐演变为印度国内仅次于国大党的一个本土政治势力。

当阿姆利则惨案引发的印度独立战争爆发以后,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起初是站在国大党一方同英印军作战,但1922年的赤色之夏以后,穆斯林联盟开始转向,转而寻求与海德拉巴等土邦的穆斯林王公合作。

虽然真纳并没有脱离国大党,但穆斯林联盟旗下的不少成员却开始在暗中与英印军及其附庸土邦合作,到了今天,真纳和穆斯林联盟依旧在国大

党政权内部拥有很大势力,但国大党内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们也对这群穆斯林越来越感到反感和不

不想错过《民国不求生》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