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以后,孟加拉方面军拥有约两万野战军和五万名民兵战士,可是国军开入孟加拉地区的军队,可能多达三十万人……”
第三十章 自治共和国
孟加拉方面军还弄不清楚目前正在印度西北部发生的巴基斯坦事件,究竟进展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巴克塔和拉克希米也只是告诉蒋先云,“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之间肯定会爆发一场新战争”。
但在孟加拉三角洲地区,战争实际上已经爆发,交战的双方,一边是像蝗虫一般疯狂涌入孟加拉的印度国军,一边则是孟加拉本地的民团组织、民兵武装、部落武装和各色土匪。
“孟加拉方面军该怎么做?”
三十万国军的围剿是危险也是机遇,蒋先云和王尔琢在这一问题上思路和马尚德相同,他们都判断三十万国军一旦进入孟加拉地区,由于缺乏补给,加之民族、宗教矛盾,势必将会制造出更为骇人听闻的人道主义危机。
印度共和国的种种暴行,很可能会把孟加拉人民推向联盟军这边。
蒋先云建议联盟军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好利用巴基斯坦危机的机会,一旦完成整训,就要以一比五以上的重大兵力劣势,对印度国军发起猛烈反击,最终目标是把三十万印度国军彻底赶出三角洲地带,而后在三角洲地带建立一个由东共联提供外交和国防保障的独立政权。
这是一个极为恢弘和大胆的构想,可前提是必须获得那个还躲在尼泊尔打游击的罗易主席同意。
马尚德和王尔琢都对罗易非常不满,中央方面军在尼泊尔地区屡屡碰壁,他到底还有什么理由不来和孟加拉方面军会师?
蒋先云则看得很清楚:“我们的这位罗易主席,是担心他来了孟加拉势单力薄,万一同志们要清算他领导失误失的路线问题,岂不是自取灭亡?
可是形势已经发展到了这一地步,巴克塔政委同志,我们从青岛带来了书记长同志、中国社会党中执委书记局和第三国际的最新指示……
国际原则上建议你们采取武装割据孟加拉地区的战略,为了统一战线考虑,国际建议印度社会主义共和联盟在党、政、军各方面都采取邦联主义!赋予印度各民族高度的自治权,鼓励印度各民族、各宗教都有权建立属于自己的自治邦国,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民族和宗教自由的邦联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扭转次大陆的革命形势。”
印度次大陆上宗教复杂、民族林立,在历史上即便是孔雀王朝和莫卧儿帝国这些强势政府,也几乎没有统一过次大陆的全境。
自孔雀王朝以来,还只有英国人才真正做到这点,印度的统一基础几乎完全建立在英国人留下的一套中央集权财政体系之上,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强行建立过分集权的强势政府国家,对印度的长远发展和印度普罗大众的自身福祉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中国社会党人也和第三国际进行了好几次讨论,对于印度革命的低潮,林淮唐首先就自己承担了一部分责任,他认为中国社会党没有给予印度革命真正的建议,才是印度革命陷入低潮期的重要原因,现在是时候改变做法了,即便中国毫无遥控指挥或操纵印度人民革命的打算,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国,中国理应有责任,利用大国政府拥有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给印度同志提供更多有效建议。
蒋先云为巴克塔等人带来的建议,就是中国对外情报处以及东共联国家情报委员会,经过长期调研和讨论以后得出的一个方案。
“国大党政府的中央集权政策已经导致了巴基斯坦的分裂,他们在孟加拉也只会收获相同结果……联盟军要采取和国大党背道而驰的策略,才能最大程度上获得孟加拉本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蒋先云还建议巴克塔:“考虑到当前中央方面军和孟加拉方面军之间联系中断的问题,国际普遍认为孟加拉方面军应该在邦联主义的原则上,自行考虑孟加拉地区的革命策略问题……”
他的话已说得十分明白,罗易中央始终坚持在尼泊尔南部地区左右徘徊,拒不东进与孟加拉方面军会师,因此造成印度革命力量的重大损失,第三国际对罗易早就非常不满,只是因为林淮唐强调国际不能直接干预各党内部党务的原则,才无法推动印度社会主义共和同盟中央换马。
现在蒋先云劝巴克塔以邦联主义的名义自行行动,算是第三国际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以后给出的一个折中办法。
印度的国情
如此,与其强行建立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中央集权大国,还不如建立一个高度自治的松散邦联,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