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打击之下,这一片地区的矛盾只会更加激化。
“巴尔干地区历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上一次大战就是率先在巴尔干打响,看来下一场战争,很大概率也不会免俗。”
保加利亚在东欧地区算得上一个很有战斗力的国家,欧战前后也曾经享有过“巴尔干普鲁士”的威名,在几次塞保战争中都不落下风。
当年的首次塞保冲突中,塞尔维亚国王米兰一世共动员军队12万人,首先出兵5个师6万人,兵分两路穿过保军防御薄弱的西北边界。 中央的主力军队是舒马迪亚军团,多瑙河军团和德里纳军团。 南部是摩拉瓦军团,北部是蒂莫克军团。塞军计划突破保军的防御并在保军赶到索非亚之前集中四个师的力量拿下那里。米兰国王在那之前做过承诺,要在索非亚的咖啡馆里喝咖啡。
保加利亚则在东线留下一半兵力继续监视奥斯曼后,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将他的军队从东鲁米利亚迁移到索非亚,包括动用一条有限的铁路线。漫长的行军伴随着大雨,泥泞的道路和交通工具的缺乏。第一步兵团第一支队和第四支四队从维特伦村到索非亚进行了超过28小时不间断的强行军,一个步兵团甚至在32小时内行进了95公里。
这份毅力,就算是今天的中国红军也要为之赞叹。
保加利亚的第一炮兵团抵达斯利夫尼察的五号炮台,在两周内完成了146公里的强行军,此后又在斯利夫尼察战役击败塞尔维亚,将巴尔干山脉南北的保加利亚人全部纳入其统治之下,旋即保军展开的大反攻,更使当时欧洲不少军事观察家瞠目结舌,几次以少胜多摧破强敌。
保加利亚并不只是德国扶持起来的一个小小傀儡国,而是德国的中央同盟体系中战略地位非常关键的一个国家,也是目前巴尔干地区的唯一一个中心国家。
“然后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战中的损失可谓空前,它需要同时在海陆两个方向,应对当时全世界最庞大的两大帝国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的围攻,土耳其人损失惨重,其中除了大名鼎鼎的加里波利之役以外,土耳其军队还在山路崎岖的高加索一带,向沙俄军队发起过多次大规模反击。
土军的指挥官恩维尔帕夏想要模仿德军在坦能堡的成功,而他将要使用的也是与德国人相同的机动计划。但是他完全忽视了一件事:高加索山区完全与坦能堡不同,这里的地形较之东普鲁士的一马平川恶劣多了。
特别是当时还是冬季,高加索的冬天可谓寒风彻骨,成千上万的土耳其喊着“真主至大”的口号插向俄军的纵深后方,然而灾难很快来临,大雪覆盖了巴迪兹平原,积雪已经深达士兵的膝盖,行军极度困难,驮畜拉着的榴弹炮被困在积雪中。
土耳其军队没有适合雪地行军的军靴,士兵们好多人穿的不过是奥斯曼拖鞋,当鞋子湿了的时候就会结冰,把脚冻住;士兵们不被允许休息和点篝火取暖,他们想尽了办法防止冻伤。但是对一些土耳其士兵来说,这是不可能的;首先是脚趾,之后是脚腕,在雪地上没走几步,脚腕就被冻僵了,之后冻伤开始向全身蔓延。对于东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大多数土耳其青年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
有数万土耳其人,就这样被活活冻死在高加索山区,如果战役最终取得胜利,那么这种牺牲和付出或许还能谈得上一句值得,然而俄军随后发动的攻势,很快就把土耳其军队打得支离破碎,空留下遍布高加索山脉的无数尸体。
1918年底,在巴勒斯坦壮烈的失败和伊拉克沦陷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又被迫在塔尔苏斯山区建立阵地,情况达到了极限。
穆斯塔法·凯末尔帕夏坚决拒绝了塔拉特帕夏防守阿勒颇的直接命令,而是有序地撤往北方构建防线。又一次在安泰普壮烈的失败后,军队付出了惨重的损失,直到获得德国派出的生力军支援为止,凯末尔怀着孤注一掷决死一战的信念,终于在马拉什城附近把英国军队牢牢挡住,这一事件后来被人们称作马拉什的奇迹,并成为了战争和奥斯曼帝国的转折点。
在这以后,中东地区的协约国军队再也无力发动全面进攻,并陆续被同盟国军队击溃、消灭,奥斯曼帝国终于坚持到一切尘埃落定,取得了大战的胜利。
然而,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麻烦还没结束,而因饥荒、逃兵纵掠和大量阿拉伯部落的积极叛乱,此后一直成为困扰土耳其的重大问题。
即便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崩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中东地区一跃成为重要的主导力量,
土耳其军队迅速占领了海湾地区的大量油田,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