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需要消耗多少船舶运力和陆军的机动精锐。
不要说是印度洋方面,即便是战略优先级更高的澳洲方向,在联参预订的计划当中,也只能处在相对于美国十分次要的位置。
到了真发生战争的时候,东共联对于印度洋方向的战略,就是要完全采取守势,确保这一方向不会出现敌人就好,对于澳大拉西亚方向的战略,则是要采取有限的攻势,对它的主要行动应局限在对其北部的战略军事目标进行打击,防止其威胁红军侧后,至于其他的,至于对这块大陆的处置权,则完全需要等待美国问题的最终解决,再做考虑。
林淮唐本人对澳洲的白种人殖民者毫无好感好可言,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批殖民者也可以称得上是垃圾中的垃圾,几乎没资格称为人类。
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祖先,在澳大利亚土地上生活了大约5万年后,1788年1月,第一批来自欧洲的殖民者搭乘由11艘船组成的舰队,从英国出发,到达澳大利亚。
英国政府并不认为澳大利亚是个适合移居的绝佳选址,之所以派出这支舰队,是因为当时英国面临囚犯过多、无处安置的难题,只好将其中一部分人流放至远方。当时有人提议将囚犯流放至澳大利亚,也有人提议流放至地处热带的西非,但人们很快发现,对欧洲人来说,热带疾病肆虐的西非不是一个安全的选址。
澳大利亚看上去有好些优点:它比西非更加远离英国本土,未有证据表明居住在这里会影响欧洲人的健康,这里还能为英国提供一个潜在的太平洋基地云云,于是,英国政府最终选定了澳洲作为罪犯的流放地。
第一舰队载着730名罪犯、看守人员、长官、杂役和一名被任命为总督的英国海军军官到达澳大利亚。随后,英国派遣了更多的舰队和船只,陆续将更多的罪犯运至悉尼,后来还运往另外4个散布在这片大陆上的地点。
即便到了19世纪,澳洲的欧洲裔人口中,罪犯和曾有犯罪记录的人所占的比重仍高达84,一直到1868年,英国才停止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
澳洲人的平均素养和道德水平,可想而知,林淮唐绝非种族主义者,可是历史就证明着澳洲这批以流放罪犯为主的殖民者,手段确实比亚洲、美洲和非洲的白人殖民者更加残酷血腥。
即便到今天,澳洲人还公然宣称:“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原住民属于人类。”由于澳洲大陆的白人基本上都是流放犯,所以男性群体居多,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当地殖民政府鼓励白人男性娶土著女性为妻。
可更多的情况是本能驱使,分散在各地的白人男性,以暴力、欺骗、引诱等手段,将土著女性从部落里抢出来。当然,也有部落主动为他们提供妇女,想借此把白人纳入自己的亲属体系,从而获得食物等,可白人几乎不会承认这种亲属关系,更不会给他们提供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纯种土著几乎灭绝,混血土著却越来越多。为了防止混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养成“野蛮习性”,为了建立一个种族纯洁的“白澳”,“血统改造”方案由此出炉。
1910年,澳大利亚当局通过所谓的《原住民保护法》,打着“改善土著儿童生活”的幌子,规定政府可以随意带走土著家庭里的混血儿童,理由是这些孩子拥有欧洲高贵血统,有被教化的潜质,土著母亲没有能力抚养。他们通过强制、欺骗、威胁等方式,将这些孩子带走隔离,销毁亲生父母的信息,防止孩子寻亲。
澳大利亚当局认为,这些孩子交给白人教育,他们会渐渐忘掉土著文化。等他们长大成人与白人结婚生子,他们子孙后代的皮肤就会洗白,最终将澳大利亚改造成一个完全的“白澳”。
可实际上,在“白人至上”的思想影响之下,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虐待,14岁之后就成了廉价劳动力,女孩子更是悲惨,遭受性侵犯也是司空见惯。
根据第三国际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估计有超过十万名原住民儿童被强制改造,其中大多数人都在“改造”过程中夭折,少数活下来的人也成为既无法与白人融合,又回不到自己部落的“白澳孤儿”。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澳洲大陆还爆发过美国还要严重得多的排华暴动。当时正值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在淘金热中向澳洲移民,这次移民浪潮带来的后果是,心怀不满的当地白人殴打、抢劫华人,甚至剥掉他们的头皮,最后不得不靠英国军队出动才平息了这场暴乱。
“白澳”的种族主义是贯彻在殖民当局的政策之中,其臭名昭著程度甚至达到了让大英帝国都有些难以接受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