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起来的荒地上,成千上万饥饿难耐、渴求哪怕一碗稀饭的土著饥民,开始疯狂冲垮美军设下的最后一道脆弱防线,像是发了疯一样涌入红军和菲支游击队的控制区。
只有在那里,在中国人设下的救济站前,饥民们才有可能活下去。
而在美国人控制的菲律宾最后几座大城市里,所有粮食都被美军和殖民地政府严格管控了起来,最优先供应美国士兵和殖民地政府官员,接着是供应菲律宾附庸军的军人,然后才是菲律宾殖民社会中的买办买阶层,再来是那些不直接为殖民地统治机关服务的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
至于普通平民?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饥饿问题。
是吃树皮,还是吃土、吃石头,或是吃自己的儿女和妻子,那都不在美军的责任之内。
傍晚时分,就算是位于热带附近,已逐渐接近赤道的马尼拉郊区也变得逐渐凉爽起来。但是蒋先云经过在马尼拉湾周边的一系列激战和急行军以后,还没有缓过气来,他从一个战士手中拿过钢盔,沿着斜坡,踏着细沙,走到河岸旁,舀起清凉的河水。
红军最早列装的钢盔还是法国人发明的阿德里安钢盔,这款钢盔不仅外形优美,中间有一道加强筋的突起使整体造型显得十分美观,至少让林淮唐是比较喜欢的,而且在欧战时期的实战表现也非常突出,但是防弹性能还是非常一般,基本上是防备不住直接的子弹有效射程内的攻击。
不过阿德里安钢盔可以抵御炮弹片的杀伤力,炮弹片的速度比子弹要慢上一倍,对于子弹来说,只要不是正中,而是斜着冲击,阿德里安钢盔几乎总能把子弹荡开,从而起到保护作用,所以现在一线的红军部队虽然不再装备阿德里安款式的钢盔,但由于库存量巨大,直到现在在公安总队的仓库里还是放着不少这一款的钢盔。
后来红军也曾经考虑过仿制英国人使用的mk-2型钢盔,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飞碟帽”、“锅盖盔”,不过实际测试中,红军的军工部门很快就发现mk-2型钢盔对耳朵和后颈处的水平方向防护能力特别差,而且它的造型也决定了这款钢盔的重心比较高,剧烈运动的时候很容易从头上脱落,如果直接扣在了地上则捡的时候也比较费事。
总之就是各方面都不够实用。
蒋先云从战士手中拿过的钢盔,是中国自研的35式钢盔,盔沿后部延伸下垂的护耳能够帮助士兵在战斗时候保持灵活性,还能有效的保护头部安全,而且是由钼钢制成,防护性能更佳,不过东共联中日本和朝鲜由于锰矿资源更丰富些,所以使用的35式红军钢盔都是用锰钢制作。
“美国人还在抵抗吗?”蒋先云又喝了一口水后,问身边的红军战士道。
一名钢盔上装饰了野战迷彩的年轻参谋站过来说:“政委,目前情况很乱,马尼拉的美军已经在和叶司令员接洽停战投降的具体事宜,但他们实际还很不老实,从昨晚直到今天早上,依旧在组织小规模的反攻。我们的部队经过几天的急行军,横穿了大半个吕宋岛,战士们体力消耗很大,部队编制也很散乱,很多部队的重武器和弹药遗失在后方,状态其实非常不乐观!”
红军的菲律宾作战堪称是一场军事指挥上的奇迹之作,在海陆空部队的三维打击之下,十几万人的美菲联军半个月时间就走向总崩溃,丧失了对整个菲律宾的统治能力,现在只剩下最后几万美菲军官兵蜷缩在马尼拉市区,想逃,无路可逃,想守,无力可守,想攻,更是不可能。
阿尔蒙德已经派人联络叶挺的司令部,表示了美军愿意放下武器投降的意愿,但他表态并不坚决,似乎依旧还想争取到“有条件的投降”,所以从昨天停战谈判陷入僵局以后,龟缩马尼拉市区的美军部队就又开始尝试反攻。
而四路合围马尼拉的红军地面部队,用兵天马行空,以空降突击夺取了美菲联军最后一条逃往巴丹半岛固守待援的退路科雷希多小岛,可是实际抵达马尼拉郊区的总兵力数量却不算很多。
毕竟,半个月的时间,红军的地面部队从吕宋岛南北的多个登陆场出发,一路是狂飙猛进,在红空军的空袭配合下,或穿插迂回、或强攻奇袭,接连不断打垮了在当面阻击红军地面部队推进的美菲联军守兵,创造了十几天时间就把美菲联军残余部队完全合围在马尼拉平坦地带的军事奇迹。
这样惊人的胜利,也带来非常大的代价,那就是合围马尼拉的红军部队状态都非常差,严重缺乏攻城的重武器不说,还编制散乱,大量出现了团找不到师,
营找不到团,连找不到营的情况,指挥体系也成了一团乱麻。
蒋先云不认为马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