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同一时间点,正在巴黎的法国国民自卫军两位重要将领——法军装甲部队的首倡者柯尼希将军,以及目前法军装甲部队的主要指挥官德莱斯特兰将军——就在第三国际中央委员会主席熊雄面前,袒露了法军同志们对于中国军队的向往之情。
“其实法军的装甲师可能编制过大,我们当初构想之时有些太希望装甲部队能够包打一切,以至于犯下这个错误,导致装甲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不强。”
在公社革命以前,法国军方差不多不就是法国国内右翼政治势力的大本营,主要的将领、军官几乎都和右翼政治团体有染,所以像贝当、戴高乐这些军方将领,几乎都在革命以后流亡到了北非。
所以在今天的法国军队里面,大多数将领都显得非常年轻,这一点倒和中国红军的情况类似,或者应该说只要是经历过社会主义大革命的国家,都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法军主要将领在一战时大多只是基层军官,比如玛丽 皮埃尔 柯尼希将军在上次大战临近结束时还只是法军少尉而已,要不然就干脆是公社时代由革命政府自己培养出来的一代新人。
他们不受法军旧的、保守的落后军事理念影响,在思想上异常开明、进步,也能客观学习和吸收中国红军的种种经验,不会因为中国红军是亚洲军队都抱有什么歧视心理。
德莱斯特兰将军是一战时期的老兵,战后由于支持工人运动,在军队内部就连一个尉官都没有当上,直到1习的机会,此后在公社政府统治的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他也以杰出的能力迅速被提升为了法军的高级将领。
德莱斯特兰将军同样向在座的几位中国同志,坦言道:“法军装甲师缺乏跟进掩护的机动步兵,侧翼很容易暴露,这说不定也会是一个重大问题,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我军装甲师配属的步兵部队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在快速推进中,这些为前锋坦克部队提供掩护的摩托化步兵,也可能经常会面临对手的装甲反突击,至少需要37毫米以上的步兵反坦克武器才能有效击穿德军坦克。”
熊雄和曹菊如对视一眼,他们都知道法国人的这些话或许属实,在隐藏在这些言论背后的真正目的还是希望中国可以向法国提供更多援助。
曹菊如不大会讲法语,所以是他一边说话,一边由熊雄翻译给法军的两位高级将领听:“……中国当前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防危机,我国政府可能很难向法国直接援助诸如反坦克武器这样的装备,只能在铁矿石、橡胶、铜、锡、镍、铝材以及其他稀有金属方面提供援助。”
法军的装甲部队建军思路,就是集中全国、全军的资源,全力打造一批强有力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将法军的进攻能力强化到极致。
这让人有些想起一战前法国流行的“攻势邪教”,只是这一回,法军对于“进攻”的信仰是建立在了相当扎实的物质和战术基础上,而非为了形而上的“荣耀”去进攻。
但这种思路,中国显然模仿不来。
法军可以确定他们的主要战场就在德法边境上,主要的敌人就是德国军队,所以能够集中国力针对性去建设军队。中国却很难确定红军最主要的战场在哪里,最主要的敌人又是谁,是美国战场、乌拉尔战场还是印度洋或太平洋战场?是德军、是美军,还是白俄军队?
红军需要建立起一支能够担负多面手任务的军队,既要有能力在太平洋上乘风破浪、夺岛跃进,又要有能力在南洋丛林里越野蛰伏、鏖战突击,还要有能力在西伯利亚的冰原旷野上进行大纵深突破,甚至是在美国高度发达的路网上进行人类历史空前绝后的机械化战争……
如此多的作战需求,就让红军没办法把所有资源都用在发展装甲部队上,这也是为什么有林淮唐指导的红军装甲部队,依然在不少方面落后于法军的原因。
虽说如此,但柯尼希将军和德莱斯特兰将军其实都对红军的装甲部队编制更加欣赏。
德莱斯特兰将军又说道:“那真是遗憾!请您放心,法国不会向中国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虽然普鲁士人的军靴时刻都可能威胁到巴黎,但我们不会因此要求外国的其他共产主义者们为我们做出什么牺牲,国际主义的道义和情感都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柯尼希将军则说:“我很欣赏红军坦克师的编制,一个装甲师以1个装甲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为核心的标准组合,再根据各师装备的不同型
号坦克的性能不同,有2营制和3营制的装甲团,使得各师的战斗力更为均衡……这样精简后的装甲师坦克数量有所下降,但搭配更加合理,指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