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宰相海军元帅提尔皮茨。
提尔皮茨是海军军人,德国现任宰相库尔特 冯 施莱歇尔是容克陆军军官出身,但施莱歇尔却一直把提尔皮茨视为德国在俾斯麦以外的第二号伟人。
这不无理由。
最起码的一点,提尔皮茨坚持了俾斯麦1877年在《基辛根备忘录》里确立的战略思想,控制住了鲁登道夫试图在欧洲大陆上直接扩张德国领土的想法。
德国除了兼并卢森堡,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国境线上朝着法国方向做了一次细微的领土调整以外,就没有再对比利时和东欧要求任何领土。而且哪怕现在看起来十分愚蠢,可是在二十年代时,提尔皮茨宰相支持法国革命造成英法分裂的一招确实十分高明,这为德国争取到了非常关键的数年时间,使德国得以从容消化了东欧的胜利果实,建立起一系列至今还是中央同盟体系基石的卫星国家。
1925年的不列颠革命极大冲击了提尔皮茨的外交布局,也正是从那以后,提尔皮茨和老皇帝威廉二世一拍即合,两人都赞成德国把主要的精力从欧洲本土转移到海外,去推行海军的“世界战略”。
结果是德国获得了一个极为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可是却疏忽了对于红色英法的压制。
施莱歇尔在接受老皇帝召见的路上,想到这点,还忍不住使劲儿摇了摇头:老船长提尔皮茨的战略思想宏大深邃,可却摆脱不了海军军人的积习,他对海外殖民地的偏执让德国错失了扼杀第三国际于萌芽中的机会,红色英法联盟一旦站稳脚跟,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安全环境就会急剧恶化。
在提尔皮茨去世以后上台的那几位宰相,其中虽说有施莱歇尔的陆军前辈,可不得不说,那几位宰相还不如提尔皮茨,起码提尔皮茨拥有自己的战略思想,而且还能靠威望管住威廉二世,后来上台的几位宰相则无不是威廉二世的跟屁虫,只会附和老皇帝的意见,根本拿不出什么独立的战略思路来。
放弃干涉意大利内战,甚至还不断阻挠奥匈帝国控制北意大利的努力,以至于北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崛起,使第三国际阵营又获得一枚很有分量的筹码……
还有前几位宰相的巴尔干政策、中东政策、亚洲政策……
无不是前倨后恭、进退失据,甚至在马六甲海峡被中国人堵住两次,丢尽了堂堂世界第一强国的颜面,在孟加拉的干涉又以全面失败告终,到头来不得不在亚洲实行全面战略收缩——才成为世界霸主二十年时间,就从战略扩张转为战略收缩,这在世界历史上也算出奇的罕见。
威廉二世召见宰相施莱歇尔的柏林城市宫已有五百年历史,宫殿最古老的部分是由勃兰登堡选帝侯“铁牙”腓特烈二世在十五世纪时临施普雷河兴建,1448年柏林市民不满“铁牙”腓特烈二世的统治,群起反抗,一度将施普雷河的河水灌进当时兴建的城市宫地基,就在施莱歇尔现在走过的台阶之下,或许就还遗留着五百年前那场“市民起义”的战痕。
帝国正在一条摇摇欲坠的绳索上前行,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二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施莱歇尔可不想让德意志帝国重蹈俄国的覆辙。
“陛下——”
在柏林城市宫阳台上的人,除了已经满面白须、老态毕露的威廉二世以外,还有德国陆军总司令冯 勃洛姆堡元帅和海军总司令冯 施佩伯爵。
威廉二世生于1859年,算是这时代的五零后,与中国那些依然朝气蓬勃的八零后、九零后政治家们相比,五零后的威廉二世在1938年确实已经是老骥伏枥,白发苍苍中即便再怎么狺狺狂吠,也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控制着德国陆军的勃洛姆堡元帅只是威廉二世的附和虫,他正是施莱歇尔最痛恨的那种“没有任何主见的军事家”。
只有海军总司令施佩伯爵还能算得上德军的主心骨。
施佩伯爵在上一次的世界大战中指挥着德国在青岛的海军舰队,经历了一次十分传奇的旅途和冒险,回到德国以后,他曾经长期担任德国苏伊士总督和亚洲舰队、东非舰队总司令,也是提尔皮茨“世界政策”的最佳执行者。
作为地中海的守门人,施佩伯爵对西班牙周边的情况也很了解。
“帝国现在可以直接调动到西班牙的军事力量,除了停泊在苏伊士港的海军舰队以外,就只有卡萨布兰卡的摩洛哥军团。”
施佩伯爵比陆军总司令勃洛姆堡元帅还要了解德军在地中海的兵力分布,他向皇帝、宰相侃侃而谈
道:“另外,慕尼黑的航空兵联队也可以通过西西里的机场转飞到马德里,只是这途中可能需要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