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更多人,是三人一组孤立无援落在中间,左右全无友军照应。
康大眼一边笑骂“革党这摆的是什么西洋阵?”,一边用手里的来复枪不断开火,砰砰砰连续一片枪声,清兵居高临下、枪炮齐发,轻轻松松就将自己分散开来、一组一组各自为战的革命党全打了下去。
康大眼简直笑开了花,革命党人不会用兵啊,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兵法,还没开打就把自己的队伍拆散得七零八落,这简直是比会党还不经打!
“革命党谁带的兵?不通兵法、不通兵法呀。”
围墙外方声洞所属的第三大队,队员们几乎都是出身中产以上的缙绅子弟。他们最差也有新式小学以上的学力,放到和平年代,绝对是建设国家的不二栋梁。
可现在这群背弃了自身阶级的青年人,这些清末时代的后浪们,全部都翻滚在泥水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中枪负伤,一个接着一个倒了下来。
队员们向自己的左右不断张望,希望能看到更多友军来稳定自己胸腔中那颗胆怯不安的心灵,但他们什么也没看到!
眼前只有小雨、泥泞的土地、高耸的围墙,还有防营士兵的屠杀!
方声洞左脸颊被枪弹擦过,绽开一道血淋淋的伤口。他吸了一口冷气,只当伤势并不存在,捏紧了驳壳枪的枪把手,一咬牙又冲了上去。
本来按照林淮唐的排兵布阵,第三大队是要潜伏接近观音阁镇的围墙,在清军巡防营发觉以前到达指定位置,然后集中火力率先杀伤一波敌人。
接着第三大队就要依靠三三制的灵活性,分散突入街巷中,并且庄文统的第四大队也会靠冷兵器和手枪赶过来实施近战支援。
可是实战结果完全乱了套!
很多人没有遵从林淮唐沉默潜行的要求,这还是次要的。
最主要的是什么?
是林淮唐要求战士们实行的三三制战术,不仅没有一点作用,而且凭空给战士们造成极大混乱。
第三大队的队员们听从林淮唐的吩咐,都按照三人一组的模式编成小组前进,而且小组之间也按照林淮唐说的那样,组成三角阵型。
进入实战以后,队员们对三三制的第一感受,那就是孤立无援。
人们左右张望,只能看到两名友军,而且一旦有人受伤或者被打倒,那就连着两名友军都失去了。
身边看不到友军,带来的最恶劣后果就是使得战士冲锋时的士气急速下降——
因为人们不知道友军的动向怎么样,不知道身边的同袍情况怎么样,也不知道整个战局大体发展方向是有利还不是不利。
这种情况下,第三大队的所有队员都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孤立感。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jinchenghb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