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省上面——何必与民军争此鸡肋之食,使之局促不安!”
陈远琪很了解方声洞的性格,知道他性情好动又轻锐无谋,生怕方声洞一不小心就上了陈炯明的当。
所言方声洞答应下来之前,陈远琪就抢先答道:
“竞存先生说得很对,国民军的武力理应用于援助外省。但我和子明不过是营官而已,无权统筹全军的前进方向。竞存先生和展堂先生的意见,我们当送回潮州,待林总队长做出裁判以后,再做决定。”
陈炯明还想继续说服方声洞,但陈远琪已经把方声洞一把拽住,直接喊送客了。
方声洞再怎么幼稚,到这地步也算看懂了陈远琪的意思,看出了陈炯明是有意排挤国民军向珠江流域发展势力。
不过正像陈远琪说的那样,由于执委会和司令部此前没有做出相关的交待,国民军究竟是要继续强行前进,还是暂时停下脚步,这都是方声洞、陈远琪二人不敢擅自决定的大事。
方声洞送走陈炯明以后,也只好揪着头发叹息:“立刻联系总队长,咱们只有暂时停止前进,等待潮州方面消息了!”
革命尚未成功,内衅却已起于萧墙。
不止在惠州如此,在其他地方,亦是如此。
正在汕头和潮州忙碌公务的林淮唐,此时便遇到了另外一桩革命党人自相倾轧的萧墙祸事:
事情就发生在上杭,上杭县虽然属于福建省范畴,但由于临近嘉应州,很早就有先锋队和潮梅总农会的人在这一带活动,革命基础非常雄厚。
上杭素称天险,城防坚固,城内驻有两个协台(团长),一个管带(营长),集结兵力约一营以上。
相传上杭自有史以来从未被攻破过,太平天国辅王杨辅清攻打上杭三年没有攻破,只留下一块石碑作为教训说∶“东无去路,西无战场,南有河道,北有池塘。教子教孙,莫打上杭。”
清军腐朽,虽无斗志,但革命军无攻城利器,因而把握不大。不过乡间三点会已满布,经过总农会和庄文统的策动,并已同意响应同盟会革命起义。
而且上杭县东路之丰稔市、蓝家渡、泰拔一带,文化发达,知识分子甚多,亦皆热烈参加先锋队过去组织的各种活动。故光复前,上杭的革命高潮,不亚于其他地方,因此,革命势力也相当雄厚。
当时庄文统首先光复了大埔县,不久即跟随林淮唐南下,只派少数农军前往上杭行动。革命军估计,清军兵力强大,踞险固守,难于攻取,革命军只有发挥革命牺牲精神,利用炸弹威力,越险进城与敌肉搏,作孤注一掷。
另一方面,扩大宣传,造成浩大声势,使敌人陷于四面楚歌的气氛,以瓦解敌人。
农军军官潮州人朱明华决心亲率精锐四十人编为选锋队,把宣传、组织、战斗三重任务都集中在选锋队身上,使人民和清军相信革命军精强,是名符其实的,不会怀疑,不敢抵抗。
配合光复策略,具体部署是∶派出干练同志携带简明的宣传大纲,超越选锋队前头数十里,作宣传和组织工作;并发动乡民立刻超过前面乡村,接力宣传,使革命军到达上杭县城以前,城内即发生震动,迫使清军投降。
另派出会操纵渡船及善游泳的同志先行出发,到上杭城侦察渡河船只,使东门对岸保持有足够渡河船只。若无必要,不要暴露身分,不动用武力,对南岸船只,只采取暗中监视和控制态度,若是在夜间,必须把全部渡船控制在河之南岸。
十月二十日,朱明华率领国民军上杭选锋队由永定向上杭进发,沿途加入革命队伍的同志愈来愈多,力量发展异常迅速,到东门渡河时,新参加的同志有三点会苏延寿等数百人。
国民军上杭选锋队于次日傍晚到达上杭南岸,乘夜渡河,直抵东门。见城门紧闭,城上有兵把守,即令开城投降,不得阻碍革命军行动。
城内守军兵力虽多,但由于惠军、潮军陆续覆没的消息传来,守军恐慌震骇下并未加以抵抗便放国民军入城。
清军协统樊彪趁乱携带大批械弹逃亡,朱明华率国民军入城后则以该县中学生为臂助,在阳明公祠设司令部以利防守管理,对清军军火展开全面搜查,缴获大批毛瑟枪。
但很快,上杭县当地的三点会头目温开元集结了数千会党,号称三千人要求进城驻扎。朱明华根据城内居民意见,认为现在城内秩序良好,太平无事,无须许多队伍挤在一起,彼此招呼,都不方便,予以拒绝。
但温部不采纳国民军方面意见,仍陆续进城,设司令部于县署。会党入城后,又强取商店的红绸、红缎、红布不给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