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七章 革命总路线

段已经勉强算是有了全国性影响力。但先锋队呢?还差得远。

先锋队在汉地十八省才有几个支部?在每个省才有多少成员?在每个省会才有几份地方报纸和杂志?

说完第一步【培植火种的基础】,再说第二步【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

首先要理解一点,什么叫波浪式的发展?

这就要破除许多人脑海中的固有想法。

什么固有想法?

玩历史战略游戏,特别是玩Paradox地图填色游戏产生的固有想法。

这种固有想法,也可以称为军阀式的地盘主义。就是认为发展根据地,一定要发展了梅州以后,就该去发展潮州,发展了潮梅以后,就该发展为整个广东省,发展为整个广东省后,就该以广东省为基础,再拿下临近的福建、江西、湖南、广西。

这个就是军阀式地盘主义的想法。

军阀们当然发展地盘的时候,会想方设法让地盘连成一片,因为军阀的地盘如果是分割的、破碎的,那军阀就无法控制其他分割开的地盘和军队,就会自然解体。

但搞清楚一点,先锋队的组织是自下而上的,先锋队的政权首先是建立农会,由农会发展农军,再由农军的常备民兵组织为国民军,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是不会因为地盘没有连成一片就导致组织解体。

所以就要理解,什么叫【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

波浪是什么样的?一波一波的,而且有时候还会跳跃,什么时候会跳跃呢?遇到障碍,遇到礁石的时候,就会跳跃。

所以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在历史上的红军来说,就是利用军阀势力之间的缝隙,见缝插针发展苏区。

而对林淮唐来说又有不一样的地方。

那就是潮梅根据地的周围,不是敌对的军阀势力,而是虽然有矛盾,但总体来说属于同盟的革命党友军。

例如江西是革命立场比较坚决的李烈钧赣军军政府,湖南虽然是立宪派主导但也在大力支援武昌。

潮梅根据地当然也可以继续向周围发展,比如说在李烈钧、谭延闿力量不及的赣南、湘东南一带发展组织,但是这个收益的意义不大,而且也是先锋队本来就已经在做的事情。

对林淮唐和先锋队来说,最有价值的【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到上海去。

因为宁沪一线,是南北双方斗争最激烈的地方,是知识青年、工人群体汇集密集最高的地方,也是革命倾向浓厚的南方新军最集中的地方。

先锋队的波浪,留在潮梅根据地,能做什么?无非巩固内部的稳定性,对外可能和江西、广州、湖南的革命党友军,搞搞摩擦,甚至可能搞起内战来,只能是有利于北而不利于南。

至于说联系北洋军,甚至投向袁世凯的一方,那也要搞清楚一点,南方的革命党固然有着众多缺点,但有缺点的战士也不是苍蝇可以碰瓷的。

林淮唐固然工于心计,但是违背他自己的原则去和北洋贴贴,那就绝不可能。

所以林淮唐的【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策略,就是到南北矛盾最激烈的地方,到革命基础最雄厚的地方,把最重要的革命资源之一【产业工人群体】、【受小学教育者】这些人力资源,确保到先锋队的控制范围内。

哪里产业工人多,哪里受小学教育以上的人多,先锋队都该过去做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党初期总是待在上海。

在这其次,就是在北伐军所到之处,都要建立起农会、工会、小商贩联合会、士兵代表大会、学生联合会一类的基础组织来。

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南北交战的狂流退潮以后,先锋队的“二次革命”。

这时候再看,林淮唐的行动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好像漫无边际的吗?

其实他做的每一件事情,目标、路线、计划,都是非常明确的。

潮梅闽南根据地,是为先锋队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支持;北伐军,是为了确保宁沪一带的产业工人群体、知识青年,受到先锋队的影响;林淮唐亲自到上海去,做各种称得上是作秀的活动,是为了把先锋队的影响力扩散到全国范围。

简而言之,先锋队现在一切的行动,就是在做【配置火种的基础】之全部、【波浪式发展革命的根据地】之前半部分。

这就是目前先锋队的【革命总路线】。

它不是四处点火的盲动主义,而是一切为保障将来革命的人力资源基础所做的统筹行动。

第一步是利用

不想错过《民国不求生》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