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该你说了。
赵一也自然而然的接过话头,说:“我晃到翠玉的院子附近,已经是未时三刻了,那个龟奴也正在张罗犹豫不决的客人,毕竟下午的茶围就纯粹是听听曲而已,于是那个龟奴就讲说他们院子里来了两个外乡人,有新奇的表演,是翠玉姑娘看了也叫好的,藉此招揽。我听了便凑上前去,打听了一下,大致跟王九讲的一样,问过下午的茶围最低是二钱银子,我想了想,还是掏了银子进去要了个桌子。然后,我就见到了那个表演。”
虽然程煜并没指望真能有什么大发现,但这也算是今天唯一听到有关外乡人的消息,也就听他们继续往下讲。
“那个该叫什么表演,我也说不好,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站在前边,脸上画的像是演杂剧的里头的小花脸,就是那种丑了吧唧的小人物……”
程煜微微皱眉,似乎不太理解,旁边一个叫做包二的家伙小声解释:“就是鼻子和眼睛这块抹了大白粉,头上再扎个小孩儿的冲天小辫那种。”
这副扮相,怎么听起来有点儿像是双簧表演啊?
赵一继续说:“对,就是那种样子。那人个头很大,怕不是比我都要高大半个头,生的极为壮实,胸膛极宽。他出来的时候,我们都以为就他一个人,可没想到,他后头跟了个小个子,大概也就这么高吧……”说话间,赵一比划了一下,高度比他的肩膀还要矮一点儿。
“那个小个子不光个头小,还瘦的不得了,是以跟在那个小花脸的后头出来,满屋子的人,愣是么得一个人看的到他。然后,那个大个子就站在前边,小个子依旧躲在他身后,大个子坐在凳子上,小个子站在他身后,但若不是已经知道了大个子后边有个人,依旧看不出来。”
程煜基本确定了,这就是双簧。
只是,明朝中叶就已经有双簧的表演了么?不是说这个表演形式一直到清末才出现么?
不过倒也不奇怪,很多时候,这些不可能被写入史书的东西,所谓的出现或者起源,其实是流行的时间,真正其源头早就不可考了。
清末到明中叶,三四百年的时间,封建年代发展极慢,一个曲种三四百年没有任何变化也是有可能的。或许这时候已经有了双簧,只不过还没被大众接受,只存在于极少数区域。而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有了相声这门曲种之后,双簧才最终传到bj,经由相声演员的表演为大家所熟识,这也是有可能的。
不管如何,听赵一所言,这应该就是双簧了。
于是程煜有意加快进程,道:“是不是前边的大汉只做动作不出声,后边的小子帮他说话,可经常说些胡话,让大汉出丑,于是大汉转身要打小子,小子再转圜解释?”
“哟,程头儿,您看过这种表演啊?要不说还得是程头儿见多识广,这种表演我是头一回见。其实也都看得出来,他们根本就是练了很多遍排好的,那些所谓的纰漏都是设计出来的,但效果倒是不错,院子里打茶围的人都笑的很开心,倒是很快就把气氛搞得很热闹。”
程煜点点头,说:“你有尝试跟他们接触一下么?”
赵一似乎有些懊恼,说:“看完他们的表演之后,后头就是姑娘们弹曲跳舞,我想的是我那个时候冒冒失失的去跟人家韶,有点儿唐突,就想说等茶围差不多结束了,进了酉初的时候,假意要走,临走前觉得开头那两个人有点儿意思,想跟他们韶几句,这样比较合理。可是没想到,等酉初我找龟奴问起,才知道那两个人竟然演完就颠的了。”
对于双簧表演,程煜倒是没什么兴趣,几百年后这种曲艺形式也不过就是那点东西,现在即便有,大概也粗糙的很,只不过明朝的人也没什么娱乐项目,对于这种比较新鲜的玩意儿可能就会比较容易感兴趣吧。
而对那两个人,其中的大块头程煜也没兴趣,反倒是赵一所说的小个子,程煜怀疑那会不会有可能就是当代的发丘中郎将。
如果没有戏班,这俩人只是以双簧这种表演模式在江湖上作掩护,伺机寻找大墓,倒是也颇有些可能。而且,这跟孙守义所说的戏班其实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模式而已。
是以听到赵一说,没能接触到那两个人,自然也就打探不出任何的信息,程煜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
但是这种表演大概率不会只演一场,毕竟每天去翠玉的勾栏院的人也不尽相同,既然知道他们会在翠玉的院子里演出,那么明儿程煜倒是可以亲自去一趟。
翠玉他也很熟了,不,应该说是跟虚拟空间这个程煜很熟,虽不曾做过入幕之宾,但也是把玩过翠玉的小手的。虽说大白天的跑去听曲,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