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走回到龙椅前坐下,然后和颜悦色的对王辰说道。
“王辰,既然这个成立国子监的想法是你提出来的,那在朕看来,你肯定也要参与到国子监之中。”
“要是你这个首要提出想法的人都不在里面,那朕怎么能够保证,国子监可以按照既定的方式策略来运转呢?”
“所以朕准备,让你即日起转调国子监为官任职。”
李世民说出了这个想法,底下的文武百官群臣反倒没什么太大的波动,都是老神老在的听着。
陛下连那等惊人评价都说出口了,还需要为这一个小小的官职而感到惊讶吗?
再说了,先前那么一系列的铺垫,大家都不是傻子,谁还看不出来天子对王辰极其中意。
安排他去新成立的国子监,那是相当顺理成章的事情,正好给他提拔一下官职。
现在唯独有一些争议和思考的地方,就在于陛下准备安排一个什么样的官职,毕竟国子监从上到下,也是有品级序列和分工不同的。
但即便是国子监最低一级的官员,也是超越了王辰现在所担任的尚书都省主事一职。
当然,这个最低一级的官员,是不包括教授各门功课老师的,仅仅指讨论的是行政官员。
而在堂下这么多大臣当中,身为中书舍人的李百药,也是暗自有些无可奈何的苦笑。
陛下还是陛下,果然不是自己所能够揣度的,的的确确是牛逼。
不说别的,这个看人的眼光,那真是一等一的绝。
特意让这个名叫王辰的年轻人上朝演示一番,为的就是能够名正言顺的给他升官。
看吧,这波效果直接炸裂,人家王辰的表现无懈可击,即便李百药自己,也是心悦诚服。
这样的表现,比他预期中还要突出和优秀,别说刚刚入职就升官了,给他提两级那都不为过。
即便让李百药自己来评定,他也不得不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说一个服!
就以眼下大唐王朝来说的话,可能还真找不出像王辰一般这么优秀的年轻人。
人家有功劳有眼界,还有才华和能力,又名正言顺的是今年科举考试的头名状元。
这样的人才都不提拔,那等着去提拔谁?
要不怎么说陛下高瞻远瞩呢,人家就认定了这个王辰是顶尖人才,结果当真不出陛下所料。
害,这就是自己和陛下的差距所在了。
天子仅仅凭借一份奏折,就笃定要给王辰升官,还早就预见了今日太极殿朝会,王辰会有个优越的表现。
也就自己反应迟钝,不太灵敏,眼光还是太差了,没有看出人家人才的优越性。
……
听到李世民要给自己安排一个全新的官职,也就是提拔自己。
王辰立马面容一整,然后严肃正经的,对着前方躬身行了个礼。
“臣但凭陛下安排!”
李世民点了点头,从桌上翻找出一份有些年头的记录表。
这是他早就已经备好了的,上面记载了太上皇李渊,当初建立国子学的时候,采用的是什么编制和配备。
李世民准备基本按照这个老盘子继承下来,不进行大的变动,只是在具体课程和老师方面进行调整。
对着这份记录表扫了一眼之后,李世民手指敲了敲桌案,示意边上的侍从官把自己的命令记录下来。
“今有尚书都省主事王辰,为国建言献策,所思所想于国有大益处,乃我大唐不世出之人才。”
“传朕旨意,在国子监原址扩建重启之后,由王辰接任国子监主簿一职,官职承接原本的建制,为从七品!”
李世民这个命令一传下来,太极殿中,明显可以听到有大喘气的声音。
文武百官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看来陛下还是稳住了,没有直接把王辰提拔到填上去。
这些官员担心的也就是诸如此类的问题。
毕竟看陛下对王辰这喜爱的架势,朝野之中,恐怕一时之间找不出能与其相提并论者。
在这种情况下,万一陛下一时太过高兴了,直接把一个八品官提拔到五品四品,那可就太出格了,未免有失体质。
这也正是文武百官们的担心,陛下喜欢归喜欢,他们这些当臣子的也佩服王辰这个绝世人才。
但官员体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够轻易打破和更改。
现有的大唐官场体制,也基本都是李世民在位的贞观时期所建立而成,前后总共经历才不到两年多。
要是李世民自己就随意而为,想提拔谁就提拔谁,想从八品到五品就一句话,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