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速度快的原因在于当年苏联也从美国引进过同样的发电设备。此外毛子对快速建厂非常有经验——卫国战争时期长干这事。
这个建在市郊的发电厂投入使用后,立马给帝都的政府机构、科研院校、厂矿机关注入极大活力。各项工作效率可谓大大提升。
同样的发电厂正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建设,配套的煤矿和电网也在规划当中。 东德援华人员预计,到53年底,新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将从不足两百万千瓦猛增到一千万千瓦,发电量从不到五十亿度蹿升到五百亿度。
毕竟燃煤发电机组的安装调试比较简单,无非就是锅炉烧水推动蒸汽轮机。届时反而要想如何消耗掉凭空出现的发电能力——钢铁行业正等着呢。
维辛斯基到电厂参观倒不是看稀奇,他只是来现场证实斯大林同志的一个疑问——中国人真的从美国弄到几十套类似的发电机组?
现实是——没错,中国确实找到了渠道从美国弄到了大批二手工业设备。
有些是从大型船舶上拆的,有的是从城市更新中拆的,还有是一战时期的国防储备,被拿出来低价销售。
东西都不先进啦,就跟步进式电话交换机一样,苏联都看不上了。但它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数量还特别多。
量变引发质变啊!
根据苏联驻帝都大使馆方面的统计,新中国在51年的工业建设总投资将超过十亿美元。这其中一半是苏联和东德贷款,另一半以低价二手货的形式实现的。
就目前这个建设速度,新中国在52年的工业产值能提升两三倍,如此高的增速还能持续至少两年。
因为有大量工业设备正在海上漂,会在51年初陆续运抵。有数百名从美国高价雇佣来的技术专家已经抵达帝都,专门为建设提供助力。
为了实现这次工业突破,新中国把近年毕业的高中生集中起来接受工业培训。高中生数量不足,还动员了不少优秀退伍军人和干部进行学习。
“中共显然在美国有一套非常强大而高效的行动机构。它源源不断的提供大量美元外汇,还能弄到急需的二手设备。”
这还是能招聘到的国外技工数量不足,限制了国内工业的扩张能力。
但目前这种增长速度实在太过惊人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都从未发生过。在苏联的原本预估中,这应该是十年后中国才能拥有的能力。
此外有萧金浪和东德专家的规划,中共向社会主义阵营提出了两百多个工业建设项目的需求。这其中有的是花钱引进,有的是需要贷款,还有的是希望援建。
项目从农田水利,矿业能源、化工钢铁、电子电力、机械制造、国防军工、民生轻工,几乎无所不包。
这是新的‘156项目’,预计要在十五年内让中国初步工业化。它更全面更科学更强大,还更省钱。
虽然从绝对数值上看,中国工业能力还极度薄弱。比如51年苏联钢铁产量突破三千万吨,中国还不到一百万吨。
但苏联必须全面评估新中国这种工业化速度,以及考虑中美建交会带来的后果——到底是弊大还是利大?
苏共内部正在发生争吵,就维辛斯基了解的情况来看,援助中国的工业化成了意识主流。原因很简单——49年成立的北约对苏联制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中国工业化后的威胁是将来的事,现在苏联就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分清主次矛盾是领导人的基本素质。
抢着发射第一颗卫星,抢着让第一个宇航员上天,抢着建造第一个空间站。很多后世网民无法理解的事情,在当前就是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这一切只为证明苏维埃是世间最优秀的体制。
帝都第一燃煤发电厂只是个很普通的厂子,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落后世界主流二十年以上。
维辛斯基乘车离开发电厂后,目光扫过道路两旁破旧的房屋和城区。成片的低矮房舍被推到,几台‘进口’的美式挖掘机正在开挖地基。
道路旁拉来了电线,显然是要挑灯夜战。
工地上男女老少都有,穿着灰扑扑的土布棉袄,打扮格外土气。这些人聚在一起干活,建设的却是现代化的工厂。
维辛斯基特地下车看了看。工地管理还挺规范化,能来干活的都是革命群众,敢偷奸耍滑的一律淘汰。
主要是工地上待遇好,别的不说,顿顿吃肉。光这点就让所有建筑工不敢胡来,被开除的损失可太大了。
至于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