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4章 每秒十万次

总师’每天上课,将自己团队掌握的知识无保留的传授。他列了一串晶体管量产所需的设备和材料,要求苏方解决。

其中不少研磨剂、特种气体、清洗药剂都是美英‘进口’。

诸多技术缺口让毛子都傻眼,被逼着花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项目攻关——这其实是强行扭转毛子当前研究方向,走上正确的科技树道路。

中方也想尽办法往各个项目组里塞人。哪怕塞个大学生过去洗烧瓶的都行,一定要拿到全部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

萧金浪还指望能靠卖点晶体管收音机赚钱,毛子专家立马跳起来表示绝对不行——这么高级的器材拿来造收音机?你干嘛不拿‘神威’超算玩俄罗斯方块?

帝都半导体研究所有个配套的器材车间,培训了三十几号女工做成品生产,每天能产出两千多颗二极管或三极管。

毛子专家来之后,这个车间独立扩建成工厂。其人员和设备增加十倍不止,保密级别还予以上调。

按苏方需求,这家新成立的帝都半导体器件厂要不断扩产,最好日产量超过十万百万颗。它要成为社会主义阵营里的合作典范,用来证明制度的优越性。

毛子一旦发现自己在某方面有优势,那是非常乐意进行宣传的——他们急着要生产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要把美国死死压一头。

按照‘杨总师’的介绍,硅晶直拉,晶圆切割,晶片掺杂等晶体管关键技术属于中方‘原创’,目前美国也没能掌握。

中苏至少有五年以上的优势。

苏联专家对这个消息如获至宝,很开心的向克里姆林宫进行汇报。

斯大林得知苏联可以在计算机方面吹至少五年的牛,笑的几乎乐开花。

对于中方主动提供晶体管技术,他更是表示高度赞赏,甚至愿意给‘杨总师’颁发‘苏联英雄’勋章——这自然是被婉拒了。

11月上旬,当周青峰还在‘欲望号’上胡天胡地,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计算机理论的创立者,列别季夫带队抵达帝都。

列别季夫在48年主持设计苏联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MESM’。它在50年被造出来,是个占地六十平米,25千瓦耗电的庞然大物。

其用了六千根电子管,每秒运算速度只有区区三千次。

等到53年,毛子会生产代号‘箭’的第二代电子管计算机。那玩意更大,占地三百平米,功耗飙升到150千瓦。

‘箭’的数据通过打孔机卡纸和磁带进行输入输出,总共生产了七台。它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国防和经济部门的数据中心。

当确认中国同志的晶体管性能完全超越电子管后,列别季夫在办公室里发了一整夜的呆。第二天,他就要求乘机前往帝都。

这个面容严肃的老头没什么废话,只要求中方提供工作场地和必要的器件。随他而来的还有莫斯科精密仪器和计算机学院的一大票人员和设备。

这些才是真正懂如何造计算机的。

列别季夫最开始希望按现有规格,用二极管和三极管重新制造一台‘MESM’。‘杨总师’虽然不是很懂,但好心提醒旧的规格无法发挥晶体管的优势。

于是列别季夫带队重新设计了指令和存储结构,并且利用晶体管功耗低,体积小的优势,极大的提升了器件密度。

‘杨总师’还好心提醒采用拔插式电路板的概念,提升计算机的冗余度。这可以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出错了也容易排查更换。

新的计算机设计在11月底完成,耗尽所有晶体管存货后,十二月初就生产出来——毕竟焊接电路板只需要找些受训女工就能完成,模块化的设计确实容易批量化制造。

新设备使用了三万多颗二极管和三极管,但占地面积也就一平米,类似外形是个大机柜。其耗电量不到三百瓦。

相比开机就引发电网动荡的电子管计算机,这玩意堪称节能标兵。

周青峰之前运来十套‘未来’的电子管计算机用于雷达网控制。使用一年以来,其中一套已经损坏。

萧金浪将还能用的存储设备搬来给新的晶体管计算机配上,大大提升其性能,也加快其应用进度。

在第一次通电测试时,中苏双方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有五六十号人到场,挤在一个小礼堂里。他们面前的玩意显得过于小巧,以至于气势上无法跟电子管的设备相提并论。

测试程序由打孔纸带输入,是一个浮点运算公式,结果则由另一台纸带机输出。用‘MESM’大概需要十分钟时间,而这次

现场很

不想错过《这世界危在旦夕》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