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6章 曲线发展

。比如晶圆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础,国际上正在普及十二寸晶圆。

国内只有14年张汝京创办的上海新昇能生产十二寸晶圆。但新昇的设备做不到全国产,很大部分靠进口。产业链到此几乎中断了。

上海是国内半导体和电子产业最集中的地区。学院还没正式运转,荣格手下就多了七八个博士硕士。首要问题就是提升技术和良率。

因为国内目前只能搞定4寸和6寸晶圆的全套技术。别说12寸了,8寸都有困难,要到20年才突破。相关设备还基本都买美国的。

要想突破技术,就得先摸底。

荣格带队花点时间把国内半导体产业基本跑一遍,用国外最高标准的目光审视,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很多产品根本没有商业竞争力。

“这种设备早就淘汰了,没谁会用的。”荣格在浙江某家机电厂,指着一台六寸晶棒直拉炉,摇头不已。

但旁边的博士低语提醒,“老师,这种炉还是有人用的。”

“谁这么傻?买这种烂货?”

“我们自己。”

啊......荣格惊愕的张开口,反问道:“我们自己?”

博士生低声解释道:“‘圣光’有两条全国产化的半导体生产线,从硅料硅棒到晶圆制造到芯片设计再到掩模光刻以及封装测试,全部都是立足国内设备。”

“这能用?”

荣格也跟着压低声音。

“以国内的水平,这样的生产线价格不会便宜多少,生产效率只怕不到国外产线的十分之一。良率会低的毫无意义,成本能突破天际。”

这不符合经济规律啊。

博士生继续苦笑点头道:“没错,全靠砸钱。生产线就建在赣州,去年开始规划,建设周期一年半,大概今年十一月份就要投产。

预估产线运转后,每个月会亏掉几亿人民币。可集团总部却愣是无所谓,只要求在生产中不断改进。”

卧槽,这还真是拿钱砸啊!

有国外现成的产品不用,非要用国内的烂货,完全不考虑盈利的。博士生解释,“主要是担心国外禁运。”

‘国外禁运’这事倒是很符合目前美国当前的‘白色恐怖’氛围。指不定哪天特朗普就会搞个大事。

“也好,设备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荣格倒是佩服‘圣光’,一家私营集团愣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其实也没想象中那么惨。”博士生补充道:“集团已经下了新订单,准备再上十条类似的晶圆生产线。”

十条?

荣格对此就难以接受了,有钱也不能如此挥霍啊。想要推动技术进步,搞两条实验性的生产线就够奢侈了。

“据说集团的意思是单晶硅做不好,先做多晶硅。芯片造不好,先造光伏电池。总之先堆规模,把产能爆出来。”

博士生说这话时还咬牙切齿。

光伏?

荣格对这事就了解不多,只能听自己的学生细细说。

中国的光伏产业可谓是经历过起起伏伏的波折,各种妖魔鬼怪都涌进来赚钱,制造全国首富,也制造了各种骗补贴的烂疮。

这是个从世纪初就杀到腥风血雨的产业,08年次贷危机更是给予绝杀般的重创。可就算如此,光伏愣是被中国人从零开始做到了世界第一。

光伏产品没啥太多技术含量。括弧——仅限于中国来说。就是把光伏玻璃、电池片用eva胶膜粘住再封装好了。

最疯狂的时候,在南方的小服装厂都可以进入光伏产业。家庭作坊买上两三台金刚线切割机,再买几根硅棒,切成片就能赚钱。

原料和设备都从国外进口。光伏电池组装好了卖给国外,主要是欧盟。国内不少企业靠这个发了大财,也有很多人风光一阵后赔的精光。

电子级晶圆要求硅纯度为‘9个9’的单晶硅。光伏硅片的要求低的多,‘6个9’的多晶硅就够了。

虽然国家已经不给补贴了,但搞了这么十几年,国内光伏技术愣是做到了世界一流。这个市场早已拼杀到白热化,‘圣光’却还是一股脑的扎了进去。

隆基股份就是靠单晶硅的光伏电池,愣是把市值在2020年撑到了两千五百亿人民币。目前这家企业正在爬坡。

既然有成功先例,‘圣光’照抄就好了。

赔钱不算啥,能少赔点自然更好。反正‘圣光’真不在乎赚不赚钱,就是要把国产设备用起来,坚决不用国外设备。

“国内企业只要有正常的现金

不想错过《这世界危在旦夕》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