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担心美国也有人盯着我国的报纸分析,其实这有些过虑了。远东司令部情报处确实综合他收集到的国内情报做了一个汇报,但这汇报抵达华盛顿之后,引起的争论与汇报本身无关,全是华府大佬们凭借自己头脑中的对中国的主观印象在吵架。一直觉得美国的军事行动要更激进的,看到这个汇报就把其中“中国军队(只有)3~4万人”当作最重大论据。认为美国用兵不能太激进的,那无论看到什么样的情报,都认为美国军事行动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在华盛顿争吵不休时,沃克已在11月4号初步完成了部署的再调整。折损了一个整团的美骑一师被他撤回了清川江南岸。美步24师、美步25师顶了上来,也在清川江南岸扎营。沃克还让美步25师在清川江北岸修筑工事,建立了一个桥头堡。这样进攻的时候第8集团军可以快速过江向中朝边境进发,防御的时候这个桥头堡可以得到清川江南部队的紧密支援。
沃克打算,等美步2师和英军27旅就位之后,就由守转攻,慢慢往前推进。四个美军师(其中美骑一师缺一个团)加一个英国旅,侧翼还有3个南朝鲜师和一个土耳其旅,应该是没啥问题了吧。
沃克的作战部署在美军将帅中已经算保守的了,麦克阿瑟现在已处于疯狂状态。
“我建议,远东空军动用全部空军力量,包括90架b-29轰炸机,先摧毁鸭绿江上的所有国际桥梁,切断中国人进入朝鲜的任何通道,然后对朝鲜北部进行持续两周的空中打击,直到彻底削弱该地区的中国军队和朝鲜军队的力量为止。然后,第8集团军向前推进,直达中朝边境。”
布雷德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兼北约主席,官比麦克阿瑟大)打猎回来,在办公室看到这封电报气得鼻子都要冒烟,他立即回电,要他取消对鸭绿江大桥的轰炸并且立即提交一份对当前局势的新评估。
作为连总统杜鲁门都敢不鸟的人,麦克阿瑟看到布雷德利的电报,当然是怼回去了。
“我已有确切的情报,大队的人马和物资正利用鸭绿江上的所有桥梁,源源不断地从满洲运到朝鲜。这种行动不仅使我麾下的第8集团军陷入风险,而且有可能对我们在清川江建立的防线构成威胁。行动每迟延一个小时,都将多付出大量的美国人及其他联合国成员国军人的宝贵鲜血。唯一阻止敌军威胁的办法,就是摧毁这些桥梁。为确保这些桥梁不可恢复,我还要同时轰炸桥梁左右10公里左右的地域,直到桥梁延伸出来的公路和附近的建筑也被彻底摧毁为止。……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将导致严重的后果,除非总统亲自和直接了解到当前的朝鲜局势,否则我是不会对此承担责任的!”
麦克阿瑟的电报不仅是发给布雷德利的,还@了一下杜鲁门。然后美国高层就炸锅了。经过一番争论,杜鲁门最后不得不同意麦克阿瑟的计划。
“批准轰炸鸭绿江大桥的计划,美国飞机可以进入中国陆地上空,但深入的距离应不超过6~8英里。”
大榆洞,志司。
麦克阿瑟和布雷德利吵完架已经是11月5日。吵赢了的麦克阿瑟马上给第8集团军发作战纲要。沃克接到纲要,又向前线的联合国军几个师、旅发调整作战计划的指令。收到沃克的作战计划调整方案,志司和总参情报中心立即各自召开了作战和后援会议。
“美国人现在暂时收缩,他是没安好心,”彭总说,“美国人的计划,是先收缩到清川江以南,重新调整部队,同时等他的后续部队上来。现在我们已经发现美军24、25师已经到了清川江南,另一个师,美步2师也快到了,还有一个缺了条胳膊的美骑一师。当他全部调整完毕之后,就会一起过江,四个师齐头推进。”
参谋长谢方和朝方的副司令员朴一宇并不知道彭总情报来源。不过刚才彭总说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前线侦察回报确证过的,比如美步24、25师北上的信息。彭总对美军动向的推测,也很符合美国人的用兵原则。
“美军现在在清川江以北有一个桥头堡,如果将这个桥头堡打回去,就可以让美军不那么容易越过清川江向前推进。”朴一宇说。
朴一宇的建议显然和志司其他指挥员们的想法格格不入。
“打桥头堡?不,不打。相反,我要再后撤一点,”彭总指着地图,“主力部队暂时后撤,等美军过江,他们和南朝鲜军队拉开距离之后,我们就先从侧翼穿插,再寻找任何他们推进的空隙穿插分割。”
“正好,一线部队的弹药到现在也没有补充齐全,39军今天还在嚷嚷弹药不够。”谢方说,“主力后撤一段距离,与后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