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8章,禁止向中国出口计算机?

。但是,美国军方对晶体管兴趣不大。1951年,这个时候,肖克利正在为是继续留在贝尔实验室还是辞职出去下海办公司生产晶体管做思想斗争。美国第一次将晶体管运用到计算机上是1954年,1958年第一台全晶体管的商用电子计算机才诞生。

虽然t50问世一年多了,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能和t50过招的英美计算机呢。美国那几台几十吨的大家伙

,运算能力也只有t50的几分之一。

更不用说运算能力提升一倍的t51了。而且,t51加上打卡机、打印机,在商用和行政领域,也秒杀univac-1。雷明顿·兰德虽然1951年就开始官宣univac-1,但第一台交付的时间已经到了1952年——雷明顿·兰德公司也是画大饼的高手。

可惜了,最近几年不能反向向西方国家销售计算机,要不然还能赚不少外汇。

不但唐华看见巴统的新禁令笑喷了,在莫斯科,苏联对外贸易部部务委员阿斯塔菲耶夫也对着巴统新禁令的正文发呆。

“我们……从美国进口过电子计算机吗?”阿斯塔菲耶夫问秘书。

“当然没有。无论数字式还是模拟式计算机都没有。”秘书回答。

“那看来我没记错。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只从中国进口过电子计算机。”

“到现在已经超过一百台了。在各部长的一致要求下,我们每个月统计一次进口需求。”

阿斯塔菲耶夫用手指戳戳巴统禁令,“那么美国还禁止他们的计算机出口到中国?”

“根据中国同志的要求以及马林科夫部长签署的命令,苏联与中国进行计算机贸易的事宜是不对外公开的,而中国计算机的性能是绝密的。”

“愚蠢的美国人。”阿斯塔菲耶夫用一句话结束了对这则新闻的评价。

作为苏联对外贸易部部务委员,又负责机电产品的进出口,阿斯塔菲耶夫当然对t50计算机以及英美的同类产品性能门儿清。实际上,1948~1949年,阿斯塔菲耶夫还和克格勃的某部门合作过,尝试能不能搞到美国军用计算机的技术资料。最后没有成功。

到1950年夏天,从苏联的盟友、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那边突然出现了一种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这个消息还是苏联国内的武器研究所首先知道的,研究所的办事员纷纷拎着公文包找上门来,要对外贸易部马上批了他们的进口需求。阿斯塔菲耶夫这才拿到了t50计算机的性能手册。

拿到手册的时候,阿斯塔菲耶夫也不太敢相信,于是在一个星期一的下午,他被航空工业部部长硬拉去莫斯科的苏维埃少年宫,在那里航空工业部部长现场给他演示了一次t50的计算性能,阿斯塔菲耶夫才不得不信。

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美国人亲身接触过t50和t51计算机,因此巴统做出错误的判断,倒也不奇怪。

这个事与其说美国人在计算机情报方面愚蠢,不如说是傲慢。不相信苏东国家在尖端科技上能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如果苏联出现了技术突破,美国第一反应就是“克格勃又偷我们的技术了!”

美国更不愿意相信这是由黄种人引领的突破。

很多年之后,美国检视他们通过台湾而获得的中国大陆情报,意外地发现了两条被当时美国的情报人员因种种原因疏漏忽略的信息。

第一条是军统使用秘密电台,从北京发回的不定期情报中的一篇。

在这篇情报中,军统特务汇集了从政协、知识界线人、街头传闻、报纸头版等等渠道获得的情报,总结出一锅大杂烩式的中国教育界近况报告。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之合并正在进行……清华大学进行了若干个院系调整,学生比上年多招两百余人,理科为多,教育拨款亦有所增长,物理系最近以巨资获得计算机一台。”

军统特务发出的情报,台北在收到之后照例翻译并共享给美国。不过,在翻译的时候,cia在台北的协调人员大笔一挥,把计算机翻译成了calculator(计算器)而不是puter。情报传递给华盛顿之后,cia的高级官员并没有对“计算器”和“巨资”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产生任何怀疑,就认为清华大学是买了个机电式计算器。至于花费巨资?大概机电式计算器一两千美元的价格对中国大学来说是一笔巨款吧。

第二条信息是从上海传出来的,一名潜伏上海的果党特务负责的探查区域,正好包括了上海计算机所。当然内部名为计算机所,实际对外公开的、院门牌子上写的是一串数

不想错过《回到民国当小编》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