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事干其实很难受。”
“那好吧,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提前下达。”唐华说,“简要地说,你们的任务首先是读书,德米特里·阿杰耶夫《无线电接收中处理噪声的方法》,这其实是阿杰耶夫的博士论文,苏联专家已经替我们翻译成汉语了。下一阶段你们上海所主要做的是多路复用技术,最简单的多路复用技术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条电报线同时传
输几个方向的电报就是这种技术……叫时分复用。我让你们看的阿杰耶夫的书提到的是一种新的可能管用的方法,我把它叫做码分复用,现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在数字通信方面走得最远,所以我们就干脆接过他开的头继续往下做。”
“上海所现在就进入读书时段吧,”唐华说,“从现在到52年春节结束,你们读书就行了。有些方向任务是做出产品,有些方向是研发出具有可行性的技术,有些方向比如cdma码分复用,你们现在只需要做一些偏重于基础通信技术的研究。还是一样,全面启动之后也组几个小组分头行动。老周你来安排。”
……
和北京的格局一样,上海通信电子所和上海计算机所也挨在一块,互为隔壁。
给通信电子所派了个长线任务,上海计算机所则是短线项目,而且马上就要出产品了。
“我们看看华为的新产品长什么样。”唐华、列别杰夫、上海计算机所王守珏的面前,是一个木板钉成的大箱子,木箱上面贴了华为电视机厂的大标志。
起钉拆箱,这个巨大的在后世足以装下34寸平面直角大彩电的箱子里,是一台……14寸的显示器。
“一台电视机。”“外壳做得很漂亮。”王守珏以前没用过电视机,但列别杰夫在乌克兰见过。
“老列,从现在起不要叫它电视机,”唐华说,“它是——显示器。”
历史上第一台带显示器的计算机出现于1960年,dec公司的pdp-1小型机。在此之前,计算机的输出/显示设备经历了14年的原始时代。
一排小灯作为计算机的显示设备,就用了好多年。灯的亮/不亮代表0和1,计算机用打孔纸带输入程序,演算出结果——一排小灯的亮/不亮。把小灯代表的二进制数字抄下来,计算机使用者还要验算一遍——这时候计算机有可能算错,或是输入出错,毕竟打孔纸带阅读机把0读成1并不算少见,而且计算机无法自检发现读取错误。
说起来唐华的t50和t51计算机都还保留了纸带输入系统,只不过输出设备从一开始就用小灯做7段段码屏,而且做了一个二进制-十进制转换电路。t51干脆升级成16段段码屏。这一大块电路板不能增加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但可以增加计算机的易用性。
其实在1951年底,这个世界除中苏(东)德之外的国家,计算机输出/显示设备的主流还是一排小灯。
t51投放市场后,收集国内和苏联使用者的反馈,大家对能显示字母的16段段码屏反响特别好,虽然显示的字母有点奇怪,但看个一天半天也就习惯了。至于3行16段段码屏只能显示3行字,大部分人没提出啥意见,只有少部分人觉得显示得少。
计算机所的工作人员费力地把这台显示器从木箱里抬出来,放在桌子上。
14寸的屏幕却配了一个巨大巨厚的匣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内置的元器件实在太多,而且这些元器件暂时还省不下来,除非过几年推出相应功能的模拟-数字芯片。
“帮我把桌子推过去……”
计算机所的试验室已经准备好了一台改装的t51。这台t51已经很难形容长什么样了:机柜顶端的3块16段段码屏已经无用,干脆被拆了下来,从机柜连出两根粗电缆到一个铁箱子中,铁箱子再伸出粗电缆,唐华将粗电缆接到显示器上。
“老列,这台计算机真的需要超频吗?”开机前,唐华问了一句。
列别杰夫:“我在很多台t51上试过很多次,计算机工作频率从20k赫兹超到40k毫无问题,从未发生过致命的故障。”
唐华自己在北京还没玩过超频,现在只能选择信任老列……
先打开14寸显示器,屏幕闪亮,几秒钟后回到正常的黑屏状态。然后打开改装的t51。超频的t51没有爆炸。
显示器的上方出现一行白中偏绿的数字。
接着是第二行。
启动完成。
t51计算机开机时,就是这样在段码屏上显示两行字,表示计算机已启动并显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