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他也不需要管那些“炮弹筒”——晶体管搭成的运算单元——的内部结构。
唐华拿过来一叠资料:“老列啊,这个计算机说超算有些勉强,我并没有尽一切可能实现这台计算机的算力最大化。按以后我们的标准,可能其实只算一台大型机。但是,就算没有做最大化设计,它的运算能力应该也是tc53的三倍。”
没有做算力最大化设计的另一个原
因,是x小组的这条试验生产线突击生产一批x5300系列的芯片,之后就要进行技术升级。谢希德和黄坤已经探讨和研究了技术升级的方式,争取从16微米优化到10微米。这几乎是现在这一套生产线设备的极限,效果是可以把芯片集成度从1000个晶体管提升到2000管。
芯片生产线大概1月中旬关停升级,生产出来的x5300系列芯片做超算会用掉很多,但还要用芯片来造一些其他的产品,比如少量批产x54通用计算机、工控计算机、向量机等等。
反正是不能把产出来的这一批芯片全拿去堆超算。
列别杰夫先看资料的第一册第一页,是一张全系统蓝图,六个机柜和两个控制台。
不但机柜数量从16个缩到了6个,每个机柜的尺寸也缩小了一半。
其实从tc50开始,唐华就在模仿西摩·克雷的世界第一台超算cdc6600的结构。现在从晶体管首次进入集成电路领域,但恰好现在又不方便堆太多的处理器,所以cdc6600的大十字或者说大x字布局还是挺好用的。
至于以后超算要不要变成天河系列那样的摆满书柜的图书馆状,那就看实际需求再说。
……
工业计算机研制小组的实验室也在北京计算算机所,另一座楼的地下室。
在地下室的正中,摆放着一台苏制6h82万能铣床。
在沈阳第一机床厂投产前,工控计算机研制小组只能用苏联机床来做试验。
其实按现在国内计算机的技术状况,工业计算机和数控机床一两年前就可以搞定了,但那时候沈一机还是一片工地,没得搞。计算机系统和机床厂的投产时间必须得匹配,不过这样也好,时间稍晚一点,可以用硬件更好的计算机。
“调过了吗?调好了吗?”
在地下室角落的计算机前,计算机程序员郎则谦对铣床操作工大声喊道。为避免灰尘损坏计算机,机柜被研究小组藏得很好,覆盖了一张油布,机柜上的气孔也被堵上了。这样计算机散热会差一些,但反正不是长期开机全力运算,应该也没事。
计算机和一个控制器相连,控制器再和铣床相连。6h82铣床本身也被修改过了,电动机的控制电路和在苏联刚出厂时完全不一样。
“重新调校过一次了,至于调没调好,要不再试一次吧。”
听操作工这么说,郎则谦瘪瘪嘴,按下了回车键。
铣床的马达呼啸吼叫起来,刀具运动,切向新换上去的一块塑料板。地下室一片狼藉,噪声惊人,要不是测试时加工的是塑料板和塑料块而是金属,那噪声可能还会加倍。
只用了几秒钟,铣床就在塑料板上挖出了一条弧形沟槽。
“起始坐标这回是对了。”郎则谦和操作工一起观察塑料板,作为测试用的塑料板上面当然预先画好了纵横坐标线,就像表面有一张网格地图。
上一次试验,铣床下刀的位置不对,大概滞后了半秒。这次看起始位置,应该是对了。
“这条弧线准确吗?”郎则谦发出疑问。
“我看不出来,如果有误差,那应该也不大吧。”操作员说。
郎则谦把塑料板拿走,在工作台找出三角板、曲线板和圆规,“我怎么觉得这不是一条标准的双曲线……果然不是标准的双曲线。然而计算机程序是要机床在上面挖双曲线。”
操作工:“那岔子出在哪?”
……
朝阳区大山子镇(望京)。
“大山子现在已经有6家工厂了,全都是电子信息工业局的。718厂,724厂,751厂,711厂,755厂,798厂是第六家。你要建的第7家工厂厂址在那边,正在施工。不过这第7家工厂派头可不小啊。”
唐华:“彭市长,第7家工厂所用的技术比较尖端,所以安全保卫级别高;设备多,也不能堆叠,所以占地面积比较大,另外就是它的生产环境有些苛刻,所以有些配套设施的建设要稍微麻烦一点。”
彭镇和唐华现在在后世被戏称为“宇宙中心”的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