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逮着火控系统说了一大通,其实国内现在还没有在任何一辆坦克上试验火控计算机和配用的观瞄系统。
用现在的术语说,叫做“空手套白狼”。
就连递给波卢博亚罗夫上将的几页资料,也是一个很简短的火控系统未来发展概要。
这也怪苏联同志突然甩出来一个m47坦克的谍报图纸,把火控系统的事儿给提前了,本来只是打算提一提坦克火控计算机的事,让苏军感觉到这个方向发展很有前途,勾起他们研制新一代火控系统的兴趣。
在1954年初的这次谈判,唐华给波卢博亚罗夫画的大饼确实有点成果。波卢博亚罗夫表示苏联正在研制的坦克会安装双稳,然后唐华表示长春正在建造的坦克厂预定的仿制型号是t-54a,没有双稳。中苏两国如果各研制一个版本的火控系统太不划算了。
但苏联考虑的是t-54b产量会很大,而且还打算研制进一步的改进型,认为一定要t-54b配备火控计算机。
t-54b之后就是t-55——或者说t-55其实就是t-54b加了三防系统。这不是重点。唐华说的话其实在暗示能不能让给长春厂t-54b的图纸而不是t54a,但这事儿波卢博亚罗夫做不了主,得国防委员会拍板。
最终还是赚外汇的诱惑压倒了其他因素,中方与苏方初步议定,在1954年底研制出可匹配双稳系统的火控计算机,但从1954年年中开始下塔吉尔会与长春密切合作,搞定火控计算机与观瞄系统、火炮系统的联动问题。
……
“关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型号引进,苏联方有必要予以提醒。”
苏共主席团的米高扬委员的弟弟、米高扬设计局的总设计师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与中方代表团商议歼击机引进项目。
“无论是米格-15还是米格-15比斯歼击机,现在都已经落后。即便是试制成功也将落后于时代,难以满足中国防空作战的需要。1951年7月我方与你们洽谈歼击机项目引进的时候,米格-15比斯还是最先进的歼击机,所以你们把仿制的目标定在了米格-15比斯,但现在不是了。现在已是1954年,你们应该引进和仿制米格-17。”
唐华:“沈阳的松陵机械厂(112a厂)最近两年的主要工作都是大修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当然新建的飞机总装厂、零件制造厂等等都只限于制造米格-15比斯。仿制生产米格-17需要对生产流程和工艺图纸做若干调整,因此这事的关键是你方能提供多大程度的帮助。”
米高扬:“在你们的代表团来苏联之前,我就与航空工业部交换了意见,航空工业部表示原则上同意。航空工业部和国防委员会认可之后,米格-17的全套图纸副本我们可以很快提供给沈阳。”
唐华:“米高扬同志,我怎么突然有一种感觉:米格-17已经不是你们最先进的战斗机了。”
米高扬:“嗯,这个嘛”
唐华:“老米,米叔,我们的计算机你们设计局可是买了很多,t50两台,t52两台,t53你们买了三台。只要开个口,今年你们买t54可以打个折扣。”
米高扬:“哼哼嘿嘿哈”
米高扬没有直接回答。
不回答唐华也知道,米格-19应该在不久之前进行了最终版设计的原型机的首飞。如果米高扬漏一嘴说自己确实有,那唐华还能在会场上向他祝贺——这是苏联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
米格-17进入苏联国土防空军服役后不久,苏联军队就发现这种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不足以拦截英国的堪培拉-3和美国的rb-57d高空侦察机。另外还有一个严重问题,美军b-29和b-36的夜间轰炸战术越来越纯熟,而无论是米格-17还是米格-17pf,夜间作战时都作战效率都不高。
虽然1951年底s-25防空导弹服役了,但这种大型固定式防空导弹只能防住莫斯科,或许在列宁格勒部署一套还能防住列宁格勒,要执行整个国土的防空作战,没有战斗机还是不行。
所以米高扬设计局就领了研制更高更快的歼击机的任务。
米格-17已经是高亚音速歼击机,再快就超音速了。由于这时候苏联也没研制出大推力的战斗机用涡喷发动机,米高扬干脆在新战斗机上装两台发动机。
先设计了i-340(sm-1)方案,接着米高扬又设计了一个更奔放的i-360(sm-2)方案,再发展成sm-2b。
sm-2b差不多就是米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