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进入一个较长周期的和平建设期,似乎国务院就有点想把各种大类的国防工业各成立一个机械工业部。
或许这也是受了苏联的影响。苏联老大哥搞了九个国防工业部,那咱就搞八个机械工业部。
这好吗?这不好。
马卡洛夫厂长“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
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他”这番话说得让人热血沸腾。但中国不但完成了“瓦良格”号,还双厂出航母、一年新建一支欧洲中等强国的海军、每年民船建造吨位还特么占全世界30%。
完成这一切,只需要工信部+国资委。
退一万步说,苏联搞了九个国防工业部,那是因为苏联拥有一个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体量的军事工业体系。5、60年代中国才几个厂啊,就搞8个机械工业部?
后来国家在写国务院机构历史变迁时,就是这么定论的:“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仅1956年就新成立11个国务院直属机构,经济管理部门达到50个之多。国家行政机构臃肿庞大,办事效率低,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突出,且占用了大量财政开支和公职人员名额。……国务院机构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
直到12年后,大家忍无可忍把这些统统砸了。
既然如此,那当初又何必搞这么臃肿的一个摊子呢。
……
听了总理的解释,唐华说:“老刘同志是老革命,党性强、管理细致、工作民主化、自己以身作则,这些都是很优秀的品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原因,大家可能形成了一种误区,那就是一个部门一定得是最厉害的那个人担任领导,其实不一定。今后机械工业部可以以专家委员会提供技术咨询,局长会议决定军事工业的发展重点,然后专家委员会与局长的联席会议共同决定军事工业的技术发展。”
“我还是按我的设想继续说……机械工业部下设的各局局长,或者局长就是副部长,这是一个团体。一个部级单位内部的领导之间交流,比跨部进行交流合作要容易多了。局长会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刚才我说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融合趋势。”
“然后是专家委员会和技术发展方向的问题,专家委员会不但应该包括地方的专家,每个机械工业局还应该包括至少一位军队的装备方面的代表。军队的装备代表不是来监督生产的,他应该是一个专家,在本领域内的需求提出者和装备使用情况的反馈者。”
“这样当召开局长和专家委员会的联席会议时,某一个机械工业局的专家,在这种半例行的会议桌上,就可以跨局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发送需求,或是获取自己要的技术。”
………
总理又想了很久。
“如果保持一个机械工业部不变,那这个部以后要领导的工厂和研究机构就会空前庞大啊。”
唐华:“我们国家的军事工业、民用装备制造工业今后会大发展,工业规模翻几番都有可能,但工业规模变大不意味着一定要同步增加管理机构的规模。甚至由于计算机和新的通信方式的采用,我们以后可以用更少的人,领导更多的工厂,而且管理得比以往更细致、更准确,对行业发展方向的指引更加清晰明了。”
“总理,我提这个建议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合用的人才真的不太够。每个工业部门几乎都遇到了这个问题,地方上缺专门的人才,缺得嗷嗷叫,这个时候我们把这些高学历的理工科人才放在中央坐办公室,那就是没有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
“而现在甚至还出现了这种倾向,那就是不但没有往地方上输送足够的人才,反而为了组建新的部级单位,把人才从各地调到北京来。”
……
第二回合。
唐华vs总理、国家计委代主席邓子飞。
第二天总理把邓主席拉来,这是好现象。说明总理打算重新考虑。
“如果这样设置的话,国家计委今后的生产计划、管理命令,可能也会简单一些,比如很多指令就笼统交待重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再由两个部进行细化,下发给部下属的工业局。”邓子飞说,“但是机械工业部所包含的工业种类跨度确实很大,太考验领导的综合素质了。就算是唐华说的采用专家委员会加局长联席会议,作为机工部部长本身还是要对专业技术有所了解。”
唐华:“邓主席,现在国家计委有十几个委员,国家计委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