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部长,我们正在鼓捣特供给美国的c55计算机呢,样机有几台了,正在做最后的测试,要不要来看看?”
“不看了,你们继续鼓捣吧。”
唐华到上海,新任电子信息工业局局长李强先给他打了个电话。
听说他们在搞c55特供计算机,唐华就完全没了兴趣。
全新的集成电路计算机t55都快出来了,这个c55是晶体管计算机,而且用的还是t50、t51那样的第二代晶体管,这有什么好看的。
t55计算机……现在正在北京生产芯片和试组装第一批样机。
上海芯片厂尚未建成,目前可用的生产线只有一条,x小组在北京计算机所搭建的芯片线,从16微米提升到10微米工艺后重新投入生产,芯片封装和机箱组装在北京望京的电子工业区进行。不过11月份,北京将会把封装好的几种芯片运送到上海,让上海周边的工厂也承担一部分t55计算机的生产。
……
上海宝山区长江西路,上海市第一钢铁厂。
上钢一厂始建于1938年,前身是日本人占领全上海后建立的日亚钢铁公司。
1945年日本投降,日亚钢铁公司被国民政府接收,随后停产。1949年上海解放更名为上钢一厂,同年开始复产准备,1950年重新点燃高炉。
上钢一厂规模其实不小,但最大的问题是设备为日制和英制混杂,和当前苏联的钢铁设备体系不一样,维修比较麻烦。
“从1953年1月起,上钢由海南岛海运供应铁矿,湖北河运供应煤矿,煤铁的物流都非常顺畅,”上钢一厂厂长介绍道,“海南的铁矿品位高,用起来很方便。我们厂去年产量达到了30万吨,今年有信心冲击35万吨的纪录。”
唐华:“今年可以冲击35万吨的纪录。不过从明年1月起,一厂要进行一号平炉改氧气顶吹转炉的技术升级以及一号炼铁高炉的扩容,你们要和钢研院的专家一起,控制好改造工程的进度,如果延误得太严重,1955年你们的生产纪录可就没法刷新了。”
厂长咧嘴笑着保证不会掉链子。
“叶老您好。”
在一号炼铁高炉外,唐华和厂长看到了正在勘察厂区的冶金学家叶渚沛。
“唐部长,”叶渚沛说,“厂区其实已经勘察完了,改造工程规划都快完成了。其实我在想,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等到1955年1月1日才关停改造呢?按现在的工程设计进度、物料准备情况,12月中旬一号高炉和平炉就可以关机开始改造了。”
唐华微笑指了指身旁的厂长,“戴厂长希望1954年创下年产35万吨钢的纪录,如果不是特别要紧的话,钢研院可以稍微配合一下上钢一厂的工作。”
戴厂长也在一旁拼命点头。
钢铁冶炼的技术……虽然是传统工业门类,但二战结束后也是有不少技术进展的。
21世纪及以后的钢铁技术进步绝大部分是环保向:节能,减少碳排放,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减少pm10和pm2.5产生量,等等。
这些技术暂时还不急……
唐华让钢铁工业局、钢研院把研究重点放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上。这是20世纪50~70年代最重要的炼钢技术革新。
所以现在钢研院同时在进行着低、中、高三个等级的技术研发。
低级是小型钢铁厂,已完成设计,正在全国普建,建设的同时收集各钢厂工人的经验心得,改进设备或改良运作流程;
中级是完成现代化钢铁厂所有设备的国产化;
高级研究是尽快搞定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
选高级研究方向的专家只有叶渚沛一人。
历史上也是他大力在国内推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
1952年,奥地利奥钢联公司制成第一套纯氧顶吹转炉炼钢设备。中国其实并没有落后太多。1954年,叶渚沛开始试做一套小型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但因为当时国内冶金行业门派繁多,对发展方向的认识不一,直到1962年,叶渚沛的3吨氧气顶吹转炉才在首钢(石景山钢铁厂)落成。
现在的话,叶渚沛在石景山钢铁厂的第一台实验性氧气顶吹转炉是今年8月份落成的。建成投产之后叶渚沛就到上海,准备改造上钢一厂的一号高炉-平炉。
从1950年到现在,叶渚沛先后研究了矮胖型高炉、“三高”冶炼、低品位难选矿、复合铁矿选矿这几个中国急需的冶炼技术。1952年奥钢联公司的纯氧顶吹转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