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六十五章,仿制野战炮兵计算机

最早的3d电影出现于1922年,又叫做红蓝立体电影。左眼的镜片过滤掉画面的蓝色内容,只看到红色部分,右眼过滤掉红色,左右眼看到不同画面而产生立体感。

红蓝镜片的问题是画面颜色失真严重,无法避免绿边/蓝边。这就几乎没什么观看体验。

30年代末期发现偏振玻璃原理,然后就有人打算用在3d电影上。现在第一个偏振3d影院已于1952年在美国出现,1953年正式运营,所以唐华搞的偏振系统不算世界第一,大概也就算中国和苏东国家里的第一吧。

不过,虽然偏振显示立体画面不是世界抢先,但现在这套系统有基本零误差的左右机播放同步器。

90年代以前,看3d电影感觉头晕恶心的人比例很高,就是左右机播放的时候帧(胶卷)不同步,只要左右相差一帧,左右眼就要急速调整焦距来适应画面,头当然就晕了。

(当然这个同步问题完全彻底解决,得到后来的数字3d电影时代。)

堆出这么多高科技装备,就是为了万一这一次剧本又双叒叕写砸了,只凭这些技术手段,《宋景诗》也能成为经典。

……

宋景诗是山东人,老家和武训是隔壁乡镇。他1860年起义成为黑旗军的一支,一年后被胜保击败被迫投降清军,1863年脱离清军再次起义。参加的最后一战是各路义军合力击毙僧格林沁的战斗,战后宋景诗不知所踪。

1951年中央批评《武训传》,命令上影到山东重新进行民间走访,意外发现武训隔壁的镇子出了个叫宋景诗的起义将领。江委员觉得可以拍一部电影讲这个人,就是1955年的《宋景诗》。

《宋景诗》这部电影在21世纪被网上的古战爱好者发掘出来,被誉为中国古战电影的巅峰。因为里面的服化道味儿实在是太正了,从主演到群演都很专业,阵型布置有板有眼,秒杀现在所有的古装流量剧。

这也很正常,《宋景诗》用的是当地找到的清朝团练的兵器库,古战场、垛口岗楼瞭望塔也都是当年的遗物,农村还有好多老人见识过清朝怎么打仗,加上上影拍摄的时候考据很认真,所以味道很正。

不过,《宋景诗》虽然考据严谨,但即便古战爱好者也一致承认,它在剧情和拍摄技巧上实在是乏善可陈。电影叙事非常枯燥,单一线索、平铺直叙、按照人物生平顺序按部就班拍完。

影片开头僧格林沁、胜保、一堆清军在屏幕晃了10分钟,宋景诗还没出场。说好的开门见山黄金三章呢?

然后终于宋景诗抗捐起义了,宋大帅打赢了,自己的兵想回去收谷子,被柳林团的人里应外合打败了,宋大帅被迫投降了。

胜保兵败,宋大帅妙计脱身,带队伍回乡,要打柳林团报仇,发现师爷王二香是卧底,斩。然后,这条线就断了……

再然后宋大帅和僧格林沁死拼,快赢的时候洋枪队来了,洋枪队败了。

柳林团在后面抄宋大帅的老家,亲属家眷死了一地,大家很悲愤。宋大帅说忍一忍,先灭了僧格林沁!

终于阵斩僧格林沁。这时候宋景诗该回师找柳林团算账吧?……柳林?什么柳林?电影到这就结束了!

以前唐华看《宋景诗》的时候就萌生过“这么烂的剧本我上我也行”的想法。

《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本来就是经典,唐华如果插一杠子,也还是经典,没有太大的意义(还存在小概率的翻车可能)。再说51到53年没空顾这种事情。

但《宋景诗》是值得好好修整修整的。它离天花板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有提升的空间。

……

至于剧本是怎样落到唐华手里——

《宋景诗》本来要拍成反坐标的《武训传》,让上影在历史类电影里把自己的名声翻转回来,所以上级要求在《宋景诗》里加入武训作为反派。

但《宋景诗》的编剧陈白尘、贾霁拒绝改稿。唐华拿过剧本就是一阵猛改,除了还是没加入武训,其他的都改得面目全非。编剧一看,得,干脆笔给你,你来写。

那唐华就真改了……

就是参照了后世电影剧本的成熟模式(流水线化作品),该突出的突出该省略的省略,矛盾冲突更集中和紧凑,强制若干时间一个剧情的兴奋点,最后的大兴奋点也就是全片高潮。

大结构调整完,语言这方面唐华得找人帮忙,就是他向总会计师求援要来的评书先生。唐华写下台词的初稿,定下了这段话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由评书先生翻译成那个时代正确的说话方式(或

不想错过《回到民国当小编》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