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晋光觉得“大连反潜会议”没达到预期中的效果。
当年盟军的北大西洋反潜会议在技术上是个承前启后的标志事件,而大连反潜会议一开始就被苏联海军的核弹反潜给带偏了。
会议成果一是确定从1956年起,中国海军和苏联太平洋舰队每年举行两次反潜战术演习,在日本海一次、东海一次;二是提供3种声呐的技术资料/器件,两种是正在陆续建造的56型驱逐舰、01型护卫舰使用的,一种是用来给中国用的弗莱彻和基林级驱逐舰改装的。
中方提出研制一种用于搜潜和反潜的直升机,可以在水面战斗舰艇上的平台起降的,苏联代表团表示很有意思,回去和航空部门好好研究一下。
其他就没有什么了。
“唐华,你不去大连和他们打嘴仗,我们两边就没法统一认识啊。”
“萧司令员,暂时没有达成成果,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坏消息。”
唐华对萧晋光解释这次会议都有什么收获:
“首先,核潜艇的出现使得现在的反潜装备和反潜战术失效了,这苏方和中方是达成了一致的。其次,苏方认为,以核反核是遏制核潜艇目前唯一有效的方式。最后,苏方认为,两国应该一起提高反潜战的总体水平。这三条加在一起,就是收获。”
核弹反潜在冷战时期一直是核大战一触即发时的可选项。攻击型核潜艇不算什么,但假设发现的是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开始在30米深度3节低速直线航行,马上就要把十几枚导弹几十枚弹头丢出去了,这时候你不给他来几发核深弹,那说不过去。
萧晋光:“就是说……苏联有可能在援建核武器方面对我们松个口子?”
唐华:“他们的态度有所松动。今后几个月我们再努力一把。”
……
唐华从去年12月起就宅在北京没挪窝,这几个月除了正常工作,就是和薛木桥各自分头写教材。
把52、53、54年自己给工业系统、地方干部培训的讲义汇总起来,系统整理,印刷成册。
唐华的教材侧重点是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薛木桥的教材主讲财政经济管理。
“老薛,你现在打字速度越来越快了。”
唐华噼里啪啦在键盘上把一份旧讲义敲进计算机待用,抬头看办公室另一角的薛木桥也在做类似的事。
“熟能生巧,熟能生巧。本来不会的,这几个月除了工作就是在计算机前打字,人虽然是笨一点,可几十万字打进去,二十六个字母的位置死记硬背都背下来了。”
薛木桥还是谦虚,实操经济运作几十年,而且把国家前30年的经济工作系统化总结出理论来的人,不是“笨一点”,而是智商超群。
“中央及国家计委与地方各级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时的关系,从最差到最好有四种情况。”
“最差的是中央在该地布置了建设项目,地方政府的政令却南辕北辙,对国家的建设项目起的是拖后腿的效果;”
“其次是中央在该地进行项目建设,地方政府呆若木鸡,什么都不干。有的地方政府是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有的则是觉得什么都不用干,等着国家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落下来就行了。”
“较好的地方政府会努力为国家项目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优秀的地方政府不仅为国家项目的建设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能领会和参透国家在此地建设此项目的意图,主动为地方找到互补的、互相提高的小型地方性质的建设,将人力财力资源投入到这些上头……”
薛木桥又写了几段话,想起来个事:“唐华,我们前年和去年培训的地方干部,就数四川来的最多吧?”
“确实很多,每一届培训班都有成堆的四川干部,按数量比例大概是平均数的三四倍。”
薛木桥:“最近几个季度的地方经济和工业发展,四川是最好的,其中重庆在四川各城市里头又是最优秀的。”
唐华:“我去年去过一趟重庆、成都,那边的干部确实有发展地方工业的想法,也有发展的手段。当然,确实有不少干部在培训班里见过,在重庆见面都还眼熟。”
“如果全国各省的地方政府都能做到重庆这样,既有积极性又有正确的方法,那国家的经济工作就更好做了。”
唐话:“其余各省份……虽然成绩没有上海和重庆这么突出,但也多少有些可圈可点之处吧……”
唐华这么说,是拿现在的情况和历史上的一五、二五建设情况做对比。
重工业部、国家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