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十七章,两院都成立了

遗传学派还需要一台好的电子显微镜。

“华南的粮食生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大学农学院在做选育优良稻种,改进栽培技术的工作,希望农学部能予以更多的支持。”

丁颖说。

唐华:“丁老,说到这个我想起来一个事,您1926、1927年成功进行了水稻的杂交育种,我看过您之后发表的论文。”

丁颖:“哦,那个啊。……是我初步掌握了遗传方法之后,做的一次试验。论文是《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种》,没想到唐院长也看过。”

1926年,丁颖在广东茂名的南路稻作育种场工作时,看到国外各种作物杂交有时候能增产的论文,就试着用竹黏稻与一种叫“犀牛尾”的野生稻杂交,培育出一种新稻种。经过几年的反复测试,定名为“中山一号”。

“中

山一号”是中国第一种杂交水稻。然而……它的产量和竹黏稻没有一点差别,就是根扎得比竹黏稻略微深一点点,比较耐操。

不能增产的稻种要来干嘛?丁颖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种》,然后就把此事忘了。

现在丁颖在工程院农学部,更多的是在研究水稻的光、热、水、肥对产量的影响,划分中国南方稻作带这些工作。

唐华:“丁老,您之前还研究过,证明了中国水稻是源于中国南方的野生稻,所以,您有没有想过,杂交之后的水稻没有像杂交烟叶、杂交土豆那样增产,真正的原因是竹黏稻与“犀牛尾”的亲缘关系太近了,因此显不出来杂交物种的增产效应?”

丁颖:……

不想错过《回到民国当小编》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