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尧之后,苏联科学家上台宣布了最近几年高能激光器的研制进展,现在他们制造出了稳定输出的50千瓦激光器。而且,让唐华刮目相看的是,他们想出了多激光器聚焦照射的点子,这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abl系统才应用的。
苏联高能激光组构想了一个七激光器合射系统,七个“大灯”合在一起功率有350千瓦,已经具备战场杀伤力了。
他们下一步的构想也用蓝图画了出来:一辆履带式激光发射车和一辆电源车配组,激光发射车能在几公里范围内摧毁地堡和坦克类目标。
但这只是个构想——高能激光要制成硬杀伤武器系统,还差很多关键系统。
……
“同志们,关于高能激光武器的未来,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论文之后的讨论,唐华先说。
“如果激光硬杀伤系统能安装在陆地或舰艇的机动平台上,那当然很好。不过,从刚才亚历山大·莫洛同志的论文,我们发现它距离实用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实,激光武器的应用不只是在地面上,甚至也不应当被限制在空中,我想,激光武器的部署位置,还可以更高一点。”
唐华画了个地球再在地球外画一道人造卫星的轨道,“太空。太空中没有空气,激光武器射出的光束不会在空气中衰减,也不会因空气而导致光速发散。更有意义的是,由于激光器架设在几百公里的高度,因此它的拦截范围很广。”
“一部激光武器系统,一台空间核反应堆,我们把它送上太空,让它达到第一宇宙速度,这一套体系就可以在天上持续运转几年甚至10年,在这段时间里,它将是太空中的一个拦截平台,能击落飞向苏联的导弹。科罗廖夫院士,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些东西送上太空吗?”
苏联喷气科学研究所所长、科学院院士谢尔盖·科罗廖夫拼命点头。
点了一会头科罗廖夫又摇头:“但是现在不行。”
亚历山大·莫洛:“为什么现在不行?你们一直在研究大火箭。那您告诉我什么时候能行”
科罗廖夫:“这是国防委员会的秘密项目,暂时还不能告诉您。”
亚历山大·莫洛:“我们的高能激光也是国防委员会的秘密项目。”
……
苏联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项目是差不多同时立项的,在研制r-7洲际导弹的时候就准备好用这种导弹的一、二级发射人造卫星。按照科罗廖夫的理论计算,r-7作为运载火箭,可以将1000~1400公斤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大概就在一星期前,1956年1月31日,国防工业委员会正式签署行政命令,要在1957或1958年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总之科罗廖夫现在身上担着洲际导弹和运载火箭两个担子。作为洲际导弹,r-7要能把3.4吨重的弹头投到8800公里外(苏联当时典型的150万吨当量辐射内爆氢弹重3.4吨)。作为运载火箭,r-7要在1957年做测试飞行,1958年把一枚不小于1吨的卫星送上太空。
当然,这两个项目都是秘密项目。
唐华:“莫洛同志,您能估算一下,如果把激光器发射上太空,那么激光器本身的重量至少是多少吨?”
亚历山大·莫洛翻检自己的资料和论文,过了一会儿答道:“10吨。”
科罗廖夫:“10吨,那我现在无能为力。”
唐华:“确实,让10吨的物体达到7.9公里/秒的第一宇宙速度,那得需要一种大型火箭。”
科罗廖夫:“人造卫星这种设备,我们肯定是先进行最基本的原理试验,通过之后,会尝试着往太空中发射一枚小东西试试看管不管用。如果管用,我们再逐渐给这个小东西加上一些功能。同时再设计更大的在太空运行的卫星。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这样的。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第一次发射的小东西绝对到不了10吨。”
……
唐华突然觉得下次应该把钱学森也叫来一起开会。科罗廖夫和钱学森在中苏两国的位置和作用是高度重合的,两人交流说不定能擦出些火花。
但这次事先并没有想到科罗廖夫也来开激光物理年会。难道科罗廖夫掐指一算发现中国激光陀螺仪已经可以实用了?
“切连科夫同志,您好。”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主要成就是切连科夫辐射。因为这项发现而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唐华是来不及掺和进去了,切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