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1章,耗资4900万美元的导弹项目

发热是很难抑制的,肯定要产生大量的热量。”

李强:“发热问题不可避免,那我们就用工程设计来解决发热问题,铜制或铝制散热片,强制通风冷却,或者甚至是水冷模式,都可以考虑。”

唐华:“芯片组可以用4到5个月的时间完成高频技术问题,我是说除了发热之外其他待解决的问题。老列、王守珏,从现在开始,超算的架构设计也可以并行开始了,这样,到高频芯片的技术获得突破的时候,超算的架构研究也进行到了中途。”

列别杰夫:“如果现在启动超算的架构规划,那么可能需要让超算的使用者,那位叫竺可桢的气象学家加入研究团队。”

唐华:“需要竺可桢这么早就介入吗?”

“当然需要。”

唐华:“现在最需要超算的人是竺可桢,但未来不只是他需要超算

……竺可桢我会想办法把他弄来上海几个月的。另外还有一些人我也会弄过来。”

……

第一次超算会议结束。

现在x5500系列芯片的工作频率是1mhz级别,要一下子提高到40~80mhz,这跨度很大。

克雷-1是70年代中期研制的,那时候高频器件技术已经完成了突破,不用克雷自己动手。现在是1956年,中国得先突破高频天花板。

但是现在也算是有理论基础,因此唐华把第二次超算会议的时间定在今年的9月,给他们5个月的时间,应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

1956年的春季,上海黄浦江的码头安静,但造船厂并不安静。

海上贸易总体上还没恢复,海运量没多大。凡是要通过海运进出口的货物,在上海及以北是通过朝鲜西海岸的港口做中转,朝鲜还因为这个获得了不少劳务费,南方则是靠着香港这个中转站的灰色业务。

在海运一片萧条的年份,本该失业的码头工人在市政府的安排下另行就业,海运商贸公司也在政府的安排下转营其他,总之不管公私合营前后,都不给工人没事做,也尽量不让一个老公司破产解体。

海运萧条的时代,上海的造船厂却还是有业务。除了驱逐舰和护卫舰,还有从北方沿海港口到朝鲜的短期摆渡滚装船、散货船,这些4000到6000吨的民船,上海已经可以自行建造了。

不但是中国自行建造,而且是由船舶工业局上海设计院设计的。

“牧野先生,您到中国两年多,经手设计的全新船舶只有两型六千吨货轮,会不会觉得有些乏味?”唐华笑着问牧野茂。

“严格来说,这是铸剑为犁的时代,至少中国正处于和平的时代,所以我不感到遗憾,”牧野茂说,“而且,我一直坚信中国会走向大洋,成为海权俱乐部的顶层成员,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唐华点点头,“这样也好,我们也就有更多的时间锤炼我们的设计。……5000吨驱逐领舰的船型设计完成之后,一机局、二机局和电子工业局往上面加了一些东西,形成了一艘驱逐舰的概貌。今天,可以把这个概貌完整地展示出来了。”

不想错过《回到民国当小编》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