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纳维拉尔角。
苏联和中国各射了两枚卫星上天,现在终于轮到美国了。
朱诺-1运载火箭探索者特制型摆上了lc-26a发射架,时间是美国东部时间1月31日晚22时,夜空一片漆黑,发射架下的几盏灯大致能照出朱诺-1的轮廓,它大致上也是一枚中导——直径和长征-1差不多,比长征-1短一点,重量介于先锋号和长征-1之间。
火箭头部顶着一根“针”,这不是避雷针也不是空速管,这就是此次要发射的卫星探索者一号和第四级固体火箭(两者焊在一起,将来会一起在轨道上绕圈)。
本次发射谢绝任何媒体电视直播,现场只有两架军方的电影机在负责拍记录片。
“预祝发射成功,每个人都吃一点。”
皮克林把一包花生倒在桌上,冯·布劳恩、范·艾伦、斯图林格和路德维希等人都过来抓了一小把。
“在发射很重要的火箭之前,吃花生可以带来好运气,”皮克林补充了一句,“这是jpl的传统。”
范·艾伦把一粒花生丢进嘴里,“探索者一号唯一的遗憾就是太小了。”
“总统只给了我们90天时间,就要把一枚弹道导弹改成运载火箭并发射卫星,”冯·布劳恩虽然不是jpl的团队成员,但也随大流嚼着花生,“此方案是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目的的最优选择。更大的火箭和更重的卫星,等将来吧。”
22时47分,朱诺-1点火。
所有人都在圆形厚玻璃窗边注视朱诺-1升空。火箭喷火之后,不歪不倒,也没有往下掉,高度渐渐超出了发射架的顶端,还在继续升高。直到朱诺-1超出了肉眼可辨的距离,jpl团队和冯·布劳恩这才放心地离开窗户。
朱诺-1的第一级燃烧155秒,直接将火箭和卫星送出了冯·卡门线到达太空。第一级脱落后,第二级11个固体推进器点火,但只持续工作6秒就烧光燃料。之后的第三级用的是3个固体推进器,工作时间还是6秒。
第三级脱落之后,卫星差一点点就能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了,这时候卫星自带的第四级固体推进器点火。
第二、三、四级固体推进器的型号、推力是完全相同的,就是捆绑的数量不同。
……
和中国苏联相比,美国航天发射有一个好处,就是它能全球监控。卫星离开美国本土后,在牙买加和多米尼加的无线电监听站能一直监控火箭的飞行轨迹,离开多米尼加之后,是第四舰队部署在大西洋中部的军舰接力监控。
探索者一号飞到赤道附近时,第四级固体推进器烧完,海上的美国军舰检测到无线电信号,根据信号源移动的速度判断这颗卫星应该已经入轨,立刻发电报回国内报喜,这比中国或苏联获知自己成功要早半个多小时。
不过美国陆军还是不太放心,又让无线电监测系统反复确证了好几次,第二天早上6时30分,终于对外界公布消息:美国第一枚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它终于能够把一个人造卫星送上天去,这并不是什么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
“美国把它的这个卫星命名为探索者,其实到外层空间探索的,早有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一号、二号和我们的前进一号、前进一号甲,美国的卫星无论怎样说也是迟到了。”
“当然,如果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为了人类征服宇宙的科学目的,各国之间进行竞赛是有好处的。和平的竞赛将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美国仍念念不忘借此机会大肆鼓吹其所谓的威慑能力……”
——中国对探索者一号升空的评价,基本上中规中矩,意思提炼出来就是“你迟到了,不过也还行。”
在美国国内,探索者一号发射成功总算是扭转了两个月来一片颓丧的情景,电视节目里探索者一号的模型反复展示,还伴随着雄壮的bgm,邀请来节目的嘉宾神采奕奕,今后美国航天计划的大饼也可以继续画下去了。
卫星发射成功之后两天,皮克林、冯·布劳恩和其他几个jpl的骨干就在公众面前露面,几人手举探索者一号+第四级的模型,接受现场民众的膜拜。
不过在美国以外,也有媒体泼冷水和调侃的。
“朱诺-1还只是一种中程导弹,而苏联用于发射人造卫星的是强大的洲际导弹。”
“苏联第一枚卫星质量83.6公斤,中国第一枚卫星质量55.6公斤,而探索者一号只有13.97公斤,美国不仅发射卫星的时间晚,运送能力也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