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最后3天,我们坚持看完所有的结果。”
……
哥本哈根。
国际地球物理年大气科学的第三次峰会在3月20日举行。
一个半月前,igy的第二次学术峰会上,吴有训代叶笃正、竺可桢宣读了他们合作撰写的论文,并预告中国气象研究学者和中国国家气象局在进行一项地球物理和气象学的重要研究,即将完成重大的突破。
然后,欧洲的气象学家们就等着第三次峰会叶笃正或者竺可桢亲临会场。
3月21日,第三次峰会进入到大气物理学学术交流会档期,会场出现了一个中国人,他既不是竺可桢也不是叶笃正,也不是吴有训,而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参赞吴启岳。
派他来是因为在全欧洲我国的使领馆工作人员中,吴启岳是西南联大
毕业、在巴黎读过硕士,物理学基础最好,所以——由他带来叶笃正和竺可桢的论文代为宣读。
这也太不厚道了,第二次放我们的鸽子。
论文嘛……原先欧洲学者们猜测的“革命性的气象理论和革命性的算法”没有出现,竺可桢再次从顶层梳理了气象理论调整了几个气象预报计算公式,就是这样。
就好像有人问,我喜欢乒乓球,怎么拿世界冠军,你回答“你先在工厂队立住脚,然后进县乒乓球队,然后闯入市乒乓球队,然后进入省队,在省队参加全运会拿个名次,被召入国家队,那就可以拿世界冠军了”。
“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略显唐突,但我们都关心这件事,叶和竺两位科学家是否正在中国国内遭受迫害?”
杰弗里·泰勒,英国气象学泰斗,问了一个可能不少在场的欧洲科学家都想问的问题。
“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美国才会发生这种事情,”吴启岳说,“中国不是美国,竺可桢、叶笃正不是肖克利先生。两位气象学家现在是我们国家的英雄,正在受到全国人民的赞许与崇拜。”
“他们工作很忙,正全力投入到为自然灾害频繁的黄淮地区提供10~15天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的工作中,抽不出时间,暂时不能前往欧洲参加学术交流。”
吴启岳继续说:
“经竺可桢、叶笃正两位科学家提出、国家气象局和国家相关部门许可,我们邀请欧洲的同行们到中国观摩,在中国黄淮地区驻点观察,体验中国正在建立的世界领先的气象预报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