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苏联的第三颗卫星——人造卫星三号,是一枚重1300多公斤的卫星,重量是人造卫星二号的两倍多。三天前也就是1958年4月1日,r7/8k71ps运载火箭搭载着人造卫星三号升空。火箭工作完全正常,完美达到了科罗廖夫之前计算的1.4吨近地轨道运力。
然后,把人造卫星三号送上去之后,发现卫星是死的,绕了两天,地
面控制中心也不停地向它发送指令,卫星还是一声不吭。
看来这次是翻车了,往太空送了块砖。就等一两年后这块砖自己坠入大气层烧毁吧。
这时候苏联航天相关部门对科罗廖夫提出了批评,说他没有在卫星上用足够新的技术和足够强健的设计。这话也有道理,科罗廖夫是先设计的人造卫星三号,从1954年底就开始规划、1955年开始制造,还没想到用什么新技术。
至于人造卫星一号和人造卫星2号,又是1957年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临时设计的,能发射上天就是胜利,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机器设备。
……
唐华看苏联大使馆送过来的资料,琢磨着苏联或者说科罗廖夫现在需要什么。
“他们没给人造卫星三号的设计图纸,”唐华摇摇头说,“就是说了里面的仪器:四极质谱仪、电离和电磁压力计、盖革计数器、压电陨石计数器……我猜想里面的控制电路在发射中可能震坏了,而且主要嫌疑应该是控制无线电发送的系统那里。”
钱学森:“但是不得不说,他们能发射1.4吨的卫星上天,这让我羡慕。我们东风-3/长征-2号平台得1959年9月份才能搞定。”
r7洲际导弹本来就是个巨型怪物,或者说1958年的r7导弹是个潜力根本未开发出来的怪物。1.4吨近地轨道运力算什么,后来科罗廖夫用了两年时间拾掇r7火箭的第二级、上面级,最后搞出来的是“东方”运载火箭,送联盟号载人飞船上天的那种。
唐华:“前两天工信委和财经委开会讨论过了,中苏航天合作这件事,首先我们经济上是不亏的,其次整个航天队伍可以得到锻炼,至少各个部门都有活干,所以,这事情我们就接下了。但是,除了联合设计卫星和航天器之外,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做更多的事情。”
……
天津卫星制造厂。
去年还是乱糟糟一片野地的厂区,现在终于把车间和设备建起来了。实际上从2月份开始,卫星厂就在运转。国防高级技术研究院的火箭、卫星两大部门一起在卫星厂帮忙。
“这就是我们的前进二号平台的验证机。”“这是前进三号平台的验证机。”“这是前进四号平台——这个现在只做了铝镁合金框架,还算不上验证机。”卫星厂厂长刘秉彦介绍。
钱学森看车间里摆的两个卫星验证机和一个更大的只有铝合金框架的物体:“唐部长,前进四号是8到10吨的玩意,你现在就想把平台框架做出来,拿去做地面测试了?”
唐华:“本来我确实不打算在今年甚至明年搞前进四号平台的,但是现在中苏航天方面的合作前景很好,如果和苏联同志进行交流,互相交换意见,说不定大型卫星可以提早上天。老钱,他们的8k71系列火箭的运载潜力至少有8吨。”
钱学森:“我看过8k71和8k71ps的资料,他们的设计还比较初级,而且苏联确实在改进这个系列的火箭,但是我估计,他们对8k71进行深度改进之后,要用来发射载人飞船。”
唐华:“这就是我们双方要交流和辩论的地方……但不管怎么说,前进四号还是排得稍后,这次去苏联,我想主要是把前进二号和三号平台目前规划出来的具体型号卫星,和他们做一下交流,希望苏联军队对这个感兴趣。”
前进一号小卫星发射成功之后,唐华和杨家溪、王希季就把后来的模块化通用化卫星依次用前进二、三、四来命名。
前进二号是1吨到1.4吨的卫星平台。前进三号是3~5吨的卫星平台。前进四号是大型卫星平台,8到10吨。
所谓的平台就是把卫星的框架结构设计好,做好测试,还有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系统、电池储能系统这些所有卫星都需要的东西也做好设计。
平台搞好之后,再往里面塞的东西就叫“载荷”,根据安装的载荷不同,平台就可以变身为照相侦察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等。
王希季:“唐部长,长春光电所那边发来新的技术进展资料,嗯,红外观测系统现在走得比较远,可能是最先出成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