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用于军事,但我从未想过用激光杀人。如果有人在战场上将激光射进另一个人的胸膛,那就背离了我发明激光的初衷,应受到我以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谴责。”
……
“傻子才信他发明激光是为了人类和平!”
理查德·赫尔姆斯,cia的情报计划处副主任愤愤地说道。
苏联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的期刊
交换是很快的,不到半个月,美国科学院、藤校全都在讨论激光器的事情。
由于论文专题到处都在疯狂暗示,1960年4月的广交会大概要成为英美大学教授今年的必去打卡景点了。
cia过了半个月也终于反应过来,原来这纯学术纯理论的物理学刊物,这一期也有大料。
“唐华的计算机和他推动的导弹系统在朝鲜、台湾和最近刚刚结束的中印战争中杀死了无数的人,激光肯定也有广泛的军事应用,只是他有意隐藏了这一个方向的应用。”一名分析人员说。
“大功率激光肯定可以向武器系统发展。”另一名分析人员说。
“激光通信既是军事也是民用的技术,用它可以构建军事有线通信网络。”
“c55计算机使用了激光雕刻logo,这确实吗?”赫尔姆斯打断了分析人员的互相讨论,问了一个问题。
“我们一直疑惑c55计算机的表面logo的加工工艺,但这只是计算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所以没有深究。”
赫尔姆斯:“这就是说,1955年,不,1954年底,中国就在使用激光干这种事了。而我们却一直没有注意。”
“头儿,我们遗漏的情报还有它。”
说话的是对华公开情报分析组的组长,他手中举着一张人民日报。
公开情报分析,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情报来源是搜集的中国公开发行的报纸。这个小组从组长到组员,个个精通中文,看中国报纸的时间长了,甚至都能用新华社的口吻写出一两篇通稿来。
赫尔姆斯接过这张人民日报,“2月2日的人民日报,它的报道我们遗漏了什么?”
组长:“不是它上面刊登的任何一篇报道。您看这里。”
在头版,人民日报四个大字的左下方,一个小小的文本框,里面有32个字:
人民日报,人民之报。激光照排,清晰明了。国内生活,国外大事,一报在手,全都知道。
“这张,这张,还有这张,”组长把一大堆人民日报送到赫尔姆斯手里,报头全都有这32个字。
“是从1960年1月1日开始出现这两行字的,一开始我们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今天开会,听你们说‘激光’,又看了论文的原句,终于明白了。”
1960年1月1日和1959年12月31日的报纸拿在一起比较,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激光照排的报纸就一个词:清晰。不是一般的清晰,对比(铅字印刷的)旧报纸,里面的汉字边缘锐利得像刻刀削出来的一样。
情报分析组看了好多年中国报纸,也都习惯了以前的清晰度,1960年1月1日的报纸拿到手里的时候还有一阵子不习惯。
“所以说,激光在中国已经是一种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应用技术了?”赫尔姆斯用不太确定的语气说。
……
河北房山。
欢迎大会、嘉奖大会,与家人团聚,三天之后,重核反应组和轻核反应组又都回到了房山。
重核反应组根据穷奇的试爆数据,改进二代铀弹和钚弹的设计。有了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数据,这些改进都不难做。毕竟设计的第一枚钚弹方案苏联专家审核之后的结论是“完全无误”的,只是第二枚或者说二代的小型化钚弹,需要根据新的数据修订。
轻核反应组则要搞清楚为什么“梼杌”的理论计算当量是100~110万吨,而试爆当量是91万吨。虽然91万吨和100万吨很接近了,严格来说这次试爆是成功的,但少了10万吨当量就是不舒服。
“唐部长走了,现在的工作就要靠我们了。”邓稼先说。
彭恒武:“梼杌的模型数据是唐部长输入计算机的,他可能凭直觉发现了梼杌可能在某些地方考虑得不是太周全,当量不是100万吨而是90万吨左右。”
周光召:“可唐部长下火车,开完欢迎大会就自个儿走了,也没告诉我们是那些地方的因素导致当量达不到设计值。”
“唐部长这是让我们自己琢磨,得让我们自己来领悟核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