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都是桥。”
“考虑到以后的维护成本,建桥方案其实比其他两个备选方案都要节省……”
唐华听着铁路和建筑工程学部的几位委员在讨论。
“黄委员,冯委员超长隧道超长桥梁这些,恐怕现在我们最优先的是西南地区的几条铁路。”
唐华说,“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是渝汉铁路,从重庆到武汉。其次是昆明-南宁-
学部水稻第二实验基地(湖南基地)。
几名农校的职工在田间忙碌,这片几十亩的茁壮成长的水稻是全村的希望,不对,是安江农校全校的希望。
给水稻完成了一次“护理”,职工纷纷洗脚上岸。一名三十岁左右的黑瘦研究员站在地头,叉腰眺望这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山间的风吹过,稻田隐隐能看出稻浪。走在田间地头,目之所至都是稻的世界,鼻子闻闻,也是水稻香香的青味。
“刷——”研究员袁隆平从衬衣兜里掏出烟盒,叼出一支劣质香烟,划火柴点上,美美地吸了一大口,惬意地看着眼前自己的杰作。
“袁哥,这一拨水稻好像有点希望耶。”助手说道。
“你才发现啊,我从分蘖的时候就看出来了,”袁隆平说,“现在马上就要长穗,过两个礼拜,就能看得更清楚。等七月收割,那就铁板钉钉了。”
1957年2月,丁颖找到了第一片野生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现在两个基地杂交水稻试验的基础。
但从天然雄性不育株到高产杂交稻,中间还要迈过很多坎儿。袁隆平培育了雄性不育野稻的保持系,因为是1957年12月确定系种的,在中国发射人造卫星之后三天,所以被袁隆平命名为“前进一号稻”。
而张先程想到了要对野稻本身进行恢复系选育,在他的试验下,获得了强恢复不育系稻种,时间是1958年5月,张先程给这系稻子起的名字是……“天河一号稻”。
然后就是强恢复不育系稻种怎么杂交,农学部划分出了三系杂交和二系杂交法两个路线。张先程和袁隆平都选择了三系杂交作为突破口。
助手:“海南基地他们三季稻,一年能试三次,我们在湖南只能出双季稻,一年试两次。我觉得我们比海南基地慢一节拍,太吃亏了,这么几年下来,我们都比他们慢一轮了。”
袁隆平哈哈笑道:“不是试的次数多成功率就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