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来平遥是长征-2首射,上上次来平遥,是长征-1首射。从57年到59年到61年,我们基本上……20个月推出一种新火箭。”
1961年1月11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航天队伍再一次向平遥集中,聂帅、唐华、钱学森三人下火车后在队伍的最前,任新民、黄炜禄、屠守锷三人扎堆,似乎还在讨论长征-3的技术细节;杨家溪、姚桐斌和那个德国师傅丢勒在一撮,说卫星的事。
可惜钱翼和王希季没来,这两人在苏联出差。
“唐华,两年推出一款新火箭这个记录是不能持续的,前几年主要是长征-1和长征-2都不算太复杂,属于中小型运载火箭,长征-3就复杂多了。”钱学森说。
唐华:“不过接下来的火箭也不能算全新火箭。长征-3的两种捆绑型,其中一种低轨卫星,一种同步卫星,两者的相似度有80%。”
钱学森:“所以长征-3k4和长征-4k4会在一年之内依次出现。但我说的是长征-5和长征-6,这两种火箭和长-3、长-4比差别可就大了。”
唐华和钱学森对聊,聂帅回头也加入谈话:
“唐华,12月28日我们东风-5的试射意义可不小。三天前,1月8号,苏联同志才总算把r-16的第三枚样弹成功发射出去,也是高弹道,飞行了4400公里。所以,中苏两国里面,是我们最先发射了全推力全状态的、可实战部署的弹道导弹。”
“哎呀,说起来还真是这样。这应该归功于我们的航天和导弹生产体系,生产和检测流程的可靠性极高,五个月的时间都可以追平然后反超一点点。”唐华听聂帅这么一说,也发现确实很有成就感。
聂帅:“现在上午10点,发射窗口是今天晚上8点,今天一气呵成,然后回家过年。”
赶在1.11小光节把火箭打出去,拎几斤平遥牛肉回家……1月下旬是国家计委1960年的经济统计数据出来,得开会分析了。在火车站唐华还特意瞅了瞅周围,至少平遥县城和附近乡村是没有问题的,县城肉铺在开张,居民和附近村民面色正常。
……
1961年的1月11日好像出现了新装备扎堆露面的现象。上海江南造船厂,一艘前所未有的巨大舰影已在船坞成型,今天是下水的日子。
59型巡洋舰首舰“江苏”号,1959年3月铺设龙骨,经过1年零10个月的船台建造,今天出船坞。在出坞之后,大约还要经过18个月的舾装工序,然后出海试航。
万吨巡洋舰可不是那么好造的,船台周期近两年、之后还要1年半的时间舾装。
但是,“江苏”号的船台周期其实没有56型驱逐舰首舰那么长,那是中国第一次制造现代化驱逐舰,苏联专家、工程师再在船厂手把手教江南人造船,这第一步走得着实不容易。
“江苏”号开工的时候,江南造船厂拿着下发的图纸,也有过一阵子发蒙和手抖的时期。是,我们造了近四千吨的驱逐舰,又造了改进放大版的5000吨级58型驱逐舰,可这一下就跳到万吨去了啊。
“我知道,你们从未造过万吨的军舰,因此,哪怕图纸是经过反复核实验算的、哪怕舰用材料都是你们以前使用和组装过的,心里仍然感到不踏实,”牧野茂说,“但是,你们未造过万吨军舰,我造过,而且造过四艘。”
牧野茂这时候成了造船厂工人、工程师们的心理疏导师和军心稳定器。
“你们一方面要重视59型巡洋舰的建造规范,摸清建造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打破心理的障碍,它其实也只是一艘军舰而已。”
1月11日上午,船坞注水开始。到下午,船坞内水位逐渐与船坞外平齐,闸门打开,拖船将“江苏”号缓缓拖离船坞,拖到附近的舾装码头。
“如果唐华部长也在现场,会不会也对我们说‘不要太紧张,这次出坞下水,只要船不沉就是胜利’?”牧野茂对程旺说。
程旺:“……牧野先生,其实我刚才心里一直就是这么想的。”
……
“江苏”号的舾装计划,重点是在1961年底安装四面相控阵、cic中心、主控计算机及软件,这一大套系统上舰,就意味着“江苏”号的核心武备到位,本星球最强水面信息节点、最强单舰防空作战能力,以及最强连续投射火力,三项纪录就要被59型巡洋舰暂时夺走了。
由于严格限制了动力舱的总体积和动力系统总重,12700吨的“江苏”号航速只有28.8节,但换来了性能不打折扣的